中国青年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
1998-08-20王晓东等
王晓东等
本刊讯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与本刊联合召开的“跨世纪中国青年的使命与素质研讨会”3月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岗位的青年才俊2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上,来宾们就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对于生活的深刻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当代青年的事业选择如何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等内容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在研讨会上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国青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青年要振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己对于国家对于未来的使命。
王晓东(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在将来,廉价劳动力的出路很小,世界上主要的竞争将依靠知识和科技。对中国青年的素质要求是什么?我想特别简单,就是要多学习。
陈惠湘(北京丰收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联想为什么》作者):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挥自己潜能、自己也能够得到回报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企业里,青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就是个人和集体的融合。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良性的权利交替,即把权利不断地发给后来人,发给底下的权利越多,说明你下面的人才情况越好,说明你的企业在成长。你有新的机会,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大的事情。
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无论叫知识经济还是别的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样的制度下能出现有竞争力的经济,出现有竞争力的人才。一个国家不可能由于你叫喊的声音大,就走在世界前列。最重要的是你有什么样的制度,这个制度能创造出比别人强的东西。中国人历来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过去的制度没有能够调动起大家真正学知识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
贺文(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中国的企业现在需要职业化和激励精神。中国太大,很难要求谁一定怎么做、按什么样的模式做。大家要选择自己感觉比较有兴趣的事情,认真做好,也许更重要。
蔡fang(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副所长):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问题,但是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不太理直气壮。我是搞经济学的,我看到在我们讲知识经济的同时,另一面就是知识不经济。不改变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些管理的弊病,知识就不会很好地转化为经济。
田杰(广东深圳团校教授):我想青年最关注的问题,不是说要不要掌握知识。青年学习的自觉性还是很高的。“学习”不是一个提法,而是要确立学习的价值观。会学习是最大的本事,能学来知识、掌握知识的青年是最有用的。
求伯君(金山电子有限公司总裁):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们是否做到了尊重知识。刚才有位同志说,我很早就知道你了。我说你的软件是盗版的吗?他说当然是盗版的。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现在说尊重知识,在口头上说了很多,但是真正在行动上很少的。尊重知识产权,不能是只体现在口头上。
刘涛雄(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青年人要有三个头脑:一个是终身学习的头脑。今天知识的更换、生产、传播、运用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上社会的节奏。另外一个是创新的头脑。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知识力的概念,所谓新知识力一个是基本的知识,另外一个是创新能力。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个是责任的头脑。现在青年中急功近利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就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问题,敬业精神也是责任感的问题。
袁家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副院长):航天是特殊的高技术产业,这是一个大系统的工作。系统工程对人的素质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第二个素质是科学严谨的作风,哪一个环节做得再好,其中有一个环节做得不好,就是失败的。第三,就是终身学习的问题。下一个世纪一大特征就是技术发展节奏非常快,必须要使自己始终在前沿的位置上,学习的习惯、能力、欲望,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个是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一个大的系统中非常基本的素质。第五是综合信息的技能。能够操作有用的信息,不断掌握新知识。第六,是讲开拓创新的问题。开拓创新的欲望是很重要的。科技发展必须要创新,低水平重复,事业不可能前进。第七是全球意识。你跟办公室对面的人竞争,这个目标就是很低的。你的事业越广阔,你的目标会越高,这样你的工作动力会加大。说到底,高科技是以人为本,如果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就谈不到别的。
李由(人大经济系博士生)知识经济不仅是靠人力的简单的投入,而是靠科学、技术、知识的投入来实现竞争的。报纸上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有20~30%是靠高科技来带动的。从国际上来看,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0~80%,之所效率这么高,主要是靠科技进步实现的。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更基础性的工作还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如果教育投入、科技工程的投入再不改善,让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劳动者进入社会参加竞争,肯定在国际占不到什么优势。
杨宏儒(四通集团执行副总裁):知识经济不一定能够脱离原有的积累、原有的资本和工业基础独立地运行。一定要有长期投入所带来的包括工艺、人员各方面的积累过程。离开了这个积累过程,知识经济就没有一个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我们进入半导体这个行业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严重的人才不足,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中处于不利的被动的地位。尽量缩短这个积累过程,牵扯到对人才的教育。所以要鼓励个人的发展和专业性,长期的积累对我国的经济基础才能有推动作用。
郭广昌(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青年知识分子还要继承传统。没有一个传统,文化是无根的。我们公司提出的经营理念,叫“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一个人、一个企业都要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完善,这就是“修身”。所谓“齐家”,我们强调不做家庭企业,还是要做一个企业家庭。“立业”就是立复星公司之业,为了你自己生活得更好,必须让大家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一个合理的游戏规则。复星在人才的问题上,有句话叫“以发展来吸引人”。青年人最重要的不是每个月几千块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发展的机会,这比什么都重要。
祝华新(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如果着眼于下个世纪,青年的文化主题可能要重新转换,从充分的自由发展转换成更多地强调规范、强调合作。中国改革的前20年,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体制转型时期,旧的规则已经逐步被冲垮,新的体制规则还没有建立,实际上是一个体制的灰色地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给个人的非规范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从青年个人发展角度来说,如果过分强调竞争和自我,就会出现不好的弊端。应该强调培养一种大的文化胸怀。从这个角度说,我希望青年文化的主题能转换,从自由竞争转向规范。
公举东(“南京路上好八连”排长):跨世纪的一代军人应该有很高的素质,有非常强的历史责任感。我们晚上去站岗执勤,如果说站岗就给钱,站一个岗10块钱,恐怕这个岗站不下来。关键是我们心里想着扛抢为谁?为了国家,站岗也是为了人民的,这样就心里平衡了。这不是阿Q的精神,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要把个人融入到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
宋春波(北京燕化集团化工一厂车间主任):我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一谈到国营企业,可以说有很多的难处,有很多的话题需要谈。我们可以坐下来想一想,未来的中国,靠什么来支撑?我们的经济命脉靠谁来掌握?工业往哪方面去发展?我看,未来在这些问题上要靠我们的民族产业来支撑。如果没有民族产业的生存,我们大中型国有企业不能够振兴,不能够发展,我们国家也就完了。作为大中型企业的青年职工,我们这些人的明天,就是我们大中型企业的明天,我们国家民族产业的明天。我们当务之急的使命,就是弘扬传统,开拓创新,振兴民族产业。
陈作军(广西山河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青年首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现代知识和跟踪现代知识发展的能力,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多事都需要我们去做,我们怎么做?发财我们也想,炒股票我们也炒,不过你想得到长期回报,必须付出长期的代价。我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定要关心农村。有人问我为什么去农村呢?我认为做这件事情更有意义。青年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选择自己更有兴趣有意义的工作,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
袁家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航天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大家都在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从事航天工作这么长时间,从航天科技这个角度说,感觉到高技术从发展趋势上确实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航天作为空间技术,从应用的角度,主要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划分——
第一是通讯。比如许我青年熟悉的电视大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可以使上千万人获得教育。它依赖卫星传输的通讯信号达到远程教育,这就是说,通讯卫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学习方式。现在美国一些大的公司,正在搞低轨道的通讯系统,我们在电视里已经报道了。今年我们还要利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美国公司发射十来颗“铱星”。在1999年左右,发射都成功的话,就可以距地球500~700公里的高度组成一个卫星通讯网,使世界上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手机通讯,把我们的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世界的村庄。这个技术对中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需要借助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用光纤把地下都沟通。然而用卫星来解放通讯的基础设施就是一种捷径。我们讲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是信息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以通讯卫星作为构成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就能够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变化。
第二个,航天遥感技术。大家知道,遥感卫星是利用空间的高位置资源,从天上往下看,通过光学遥感、胶片、雷达遥感,以不同的技术方式,使我们对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事情增进了解。宏观上有国家对于环境、国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微观的甚至到城市的规划,比如跟导航结合起来,用于城市的交通管制。航天虽然是空间技术,但用处很广。比如一种我们称做GIS的地理系统,可以把某个局部的信息装订成电子地图,形成对汽车的导航,你的车丢了,可以通过它来找到。把它用在运钞车上,保安公司就放心了。
再一个,我们叫搭载实验。一些精度要求非常高的轴承在地面上加工不了,美国和俄罗斯在空间站上做实验,在微重力条件下,它的精度大大提高。在真空条件下,半导体的生长结果也是地面上无法取得的。在我们国家,利用第17颗返回实验卫星搭载种子进行实验,到现在已经是10年了,经过航天专家和农业专家的劳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参与了在北京大兴举办的航天育种展示,我们的一个青椒品种,一般在地面生长是150克,经过航天的育种,地面的培育已经长到872克了。
利用空间技术确实能给各方面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好处。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新技术成为新产业、新经济的增长点,从航天技术来看,确实是这样。前面讲到了移动通讯,我从联合国拿到的一个材料讲,要在2000年左右发射500颗小卫星,卫星通讯都是在同步轨道。以前,为了防止电磁干扰,间隔是5度,后来是2度,但间隔再小也是有限的。现在利用低轨道来解放,卫星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这对于航天制造业和运载发射业,商业前景是非常大的。有一个统计,到2000年如果把这500颗卫星发射出去,就是几百亿美元。现在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占世界发射市场份额的9~10%,这样一看就是几十亿美元。这对于全球经济虽是个小数字,但对中国航天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