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我们的梦想
1996-12-31薛仕胜
薛仕胜
什么样的年龄才算长寿呢?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达到生物寿命极限的90%可以算作长寿。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超过平均寿命20%~25%的也可以算作长寿。根据人体细胞传代次数,人类的平均寿命极限大约为110~125岁,而我国目前的平均寿命只有69岁,绝大多数人离“长寿”甚远。
节制能量释放
科学家在研究生命本质时发现,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存能,此能一旦释放完毕,生命即告结束。在影响人体生存能释放速度的诸因素中,环境与人体的温度至关重要,如寒带人较热带人寿命长,山区人较平原人活得久,即得益于环境气温低,生存能量释放慢。至于体温,37℃亦是长寿的一大障碍,最好是再下降2~3℃。为使降温而长寿,美国有关学者正在设计一种“速冻冷床”,期望借此将人体温降至22℃左右。如获成功,据说人活到200岁仍可像现在的50多岁一样年轻。这当然尚属“纸上谈兵”。但节食以减少体内热量,坚持游泳或冷水浴,多做小运动量活动等较为现实的“节能”措施,则值得提倡。
移植长寿基因
生物学家认为:生物的生存期取决于遗传基因。换言之,长寿者体内当有一种特殊基因并产生特殊物质,使人体具备非凡的抵抗疾病侵袭、延缓衰老进程的能力,这就是科学家长期寻觅而不得的“长寿基因”与“长寿物质”。美国堪萨斯城一位叫作海伦,博利的65岁老妇,她出生于一个亲属都是80~100岁的寿星之家,本人虽年逾花甲仍然体健脑灵。与众不同的是,她体内一种称为高密度脂蛋白的物质特别高,约为普通人的4~5倍。高密度脂蛋白是血管的“清道夫”,能抵抗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享有“心脏保护神”之誉。科学家推测,高密度脂蛋白即为“长寿物质”,而能大幅度提高这种物质产量的基因即为“长寿基因”,如果能从老寿星体内分离长寿基因,经复制后移植给他人,接受移植者即可取得长寿的“入场券”。
让心跳从容些
心跳快慢也与寿命休戚相关。猫的心率每分钟高达240次,只消几年它便垂垂老矣。而被称为动物界“寿星”的大龟。心率最慢时每分钟不足10次。动物心率的快慢和长寿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于是,从事人类长寿研究的科学家指出,通过运动减慢心率,是延长寿命的重要途径。学者们发现,一个不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血容量通常只有600~700毫升,每分钟平均心率为80~100次,而优秀运动员的心脏血容量可达1300~1400毫升,有效的每搏输出,使他们的心脏从容不迫,平均每分钟心率只有50~60次。这样,平时不参加运动的人,每小时心跳比经常运动者要多1200次左右,一天就要多跳近3万次,一年则要多跳1000多万次。不运动者的心脏如此“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必然会过早劳损。由此可知,每分钟心率次数是评价运动效果、身体素质和估量寿命长短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命的专家一再提醒人们:过快的心脏搏动是生命过早终结的信号。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心跳从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