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故事
1995-01-01简妮
简 妮
非人人买得起,汽车在美国却是极其普通的交通工具,如同中国人家里几乎都有自行车,算不上身分、地位的象征,除非汽车的牌子有区别。相反,没有汽车,生存能力要大受威胁。
人与汽车的密切关系,美国当数世界第一。说美国社会是靠车子推动的,一点儿也不夸张。只举一个例子,有人说,美国人口的1/4是男女在汽车后座上交欢的结晶。这个“汽车上的民族”,关于汽车的故事也永远不断。许多新移民初到美国,都有一段学车、买车的经历。
我学开车、买车的经历都很平淡无奇。对于我,印象最鲜明的一次是撞车,也撞开了我观察美国社会的一条门缝。有一次我驾车行至十字路口,等红灯过去,车尾突然被撞了一下,开车的是两个年轻小伙子,边开边聊天,忘了刹车。幸亏行车速度慢,我的汽车尾部只被撞了一个坑。正在交涉中,绿灯亮起,后面的汽车排成长龙,警察还没有出现。肇事者建议我们开到附近停车场,打电话叫警察。也怪我初到美国不识人,等汽车开到路边,那辆肇事的车早逃得无影无踪了。
还好,我心里记下了那辆车的号码,正准备打电话报案。此刻,一辆摩托车飞驰而来,在我面前猛然刹住,轰轰烈烈地跳下一对男女,两人都是典型的枪手打扮,黑皮衣裤,墨镜遮住半张脸,手臂上刺满青色花纹。那女子披一头蓬松金发,额前束一条印第安花纹发带。
常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人物形象,此刻站在我面前。
“我看见了,他们撞了你的车,又逃掉了。我们为你作证。”那男士挥舞着刺满花纹的手臂,情绪激动地喊着。
好人?坏人?传统的区分人好坏的观念,一时让我卡了壳。我眼前的这两个被划分为反面形象的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倒让我犹豫不知所措。一方逃避责任,另一方挺身而出,同时发生在美国年轻人身上。
还没有等我答话,那女郎从香烟盒上撕一片纸,写了姓名、住址、电话,塞到我手里,说:“需要作证时,打这个电话。”接着两个人跳上摩托车,又轰响着上路了,像一溜青烟。
后来,我的汽车投保的保险公司找到了那位肇事者,这件事得到了处理。虽然不需要那两个人作证,我还是打电话去表示感谢。接电话的是那位男士,他说,他们刚刚出了车祸,他的女朋友小腿骨折,正躺在医院里。我心里深深感到遗憾。
我能想象得出来,一对飞车人如何在高速公路上疯狂潇洒,直到人伤车破。
这一对外形“反派”、心肠侠义的人给我上了一课。在美国,不能以穿戴打扮判断人的善恶。这个崇尚个性化的社会里,不能简单地用儿童世界的黑白分界线来界定事物或人的性质。后来我发现,用中国式的眼光看美国人,常常大错特错,甚至你无法理解美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讲,汽车改变了人的性格。当你初次开上高速公路时,兴奋、紧张,身不由己地加速,只有一个选择,向前冲!你想慢却慢不来。汽车改变了人的空间观念,也塑造了人的个性。
那就是自由,以及按规则竞争。
(尹正忠、吴斯林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