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中的青春影像
1994-08-24杨统时
杨统时
轰!轰!轰!远处,引爆地雷、炮弹的爆炸声震天撼地;近处,探雷器的蜂鸣器发出呜呜的叫声,人工搜排地雷的场面扣人心弦。今年春天,笔者四下云南边防扫雷部队采访,亲眼目睹了扫雷官兵与地雷打交道的一幕幕惊险情景,在心里镌刻下了爆炸声中的一个个青春影像和他们的生动故事……
刘明海,扫雷3队的技术军官。他一家人,天各一方,父母在哈尔滨,爱人在四川,岳父岳母在上海,爱人每月要上20天夜班,小孩又有哮喘病,困难不少。去年6月,刘母病故,他叫爱人到东北为母亲操办后事,自己把痛苦埋在心底,全副身心系于雷场。扫雷指挥部党委给他记了二等功。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没有其他想法,能够安全地跟着部队完成扫雷任务,我就觉得很幸运了。完成任务后我也没什么要求,只是想请几天假,回家看看,弥补一下我对家庭的责任。”在刘明海和队干部的精心组织下,扫雷3队不仅扫雷速度快,而且创造了扫雷1年人员无伤亡的佳绩。
刘秩东,扫雷5队的技术军官。4年前,他爱人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起名叫茹君和士茹。这几年,刘秩东一直战斗在雷场,在他那一对女儿的心里,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她们咿呀学语时跟着妈妈出门,见到穿军装的人都叫“爸爸”。去年冬天,他妻子准备到老山探亲,临行前又有些犹豫,将一对只有3岁的小姊妹花从湖南衡阳带到老山,3000多公里路,实在太辛苦。她想只带一个去又不知带谁好。拿不定主意的她只得搓了写有“去”和“留”的两个纸团,让一对女儿自己决定去留。结果,姐姐茹君抓的是“留”,妹妹士茹抓的是“去”。这一家夫妻、父女团聚的那晚上,听着妻子讲述让女儿抓阄到老山认爸爸的事,望着被3000多公里路拖累了的妻子和小女儿,刘秩东动情地说:明天,我就写转业报告!一言既出,军人的责任感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第二天,天才朦朦亮,他又带着战士们上山扫雷去了。
秦辉,扫雷2队队长。在他的队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危险时刻干部先上,第一个地雷由干部先排,第一个药包先由干部装填。为了扫雷,他母亲病危,也没有回去探望,只好借了1000元钱寄回家,表示孝心。他还把婚期从国庆节推到元旦,从元旦推到春节,后来又推到“五一”,最后推到“八一”。结果还没来得及进洞房,便住进了医院。在去年6月9日的扫雷作业中,因为作业现场地雷太多,他将新战士撤到安全地带隐蔽,只带几个骨干排雷,中午临收工时,他前往雷区送引爆导线,触雷负伤致残。笔者采访他时,他说:“我和许多青年朋友一样,有许多金色的梦想,在扫雷负伤致残后,我也曾痛苦过,彷徨过,甚至害怕、胆怯过,因为我毕竟只有20多岁,以后的路还很长。但转而一想,我的血是为国家和人民流的,是值得的,我感到青春无悔!更何况,为扫雷负伤、致残的并不止我一个,还有其他战友。”
……
像刘明海、刘秩东、秦辉这样的事迹,在扫雷部队随处都可听到很多。那些日子里,我的心一直处于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和感奋之中。他们仅仅是为了履行军人的职责和对国家的忠诚,才作出如此大的牺牲。我知道,随着边境上的最后一个地雷被排除,这些英雄的扫雷官兵会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可我却将会长久地记住他们,因为我对他们的青春影像已刻骨铭心。
(作者为云南省军区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