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言伤气 静以修身

1993-12-30陈之平

祝您健康 1993年4期
关键词:杰出人物寡言闲话

陈之平

我国有民谚;“宁做蚂蚁腿,勿学麻雀嘴。”药圣孙思邈曾提出“多言伤气”的养生理论。宋人陈直在一部关于养生的书中,将“少言语,内养气”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现已百岁的著名画家朱屺瞻仍然精神抖擞,他终生奉行的养生原则中就有一条:“少讲话”。《论语》云:“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平时沉静寡言的毛泽东,对此非常推崇,记忆犹深,从中撷取“敏”、“讷”两字为女儿取名。美国的杰出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订了十三条守则来要求自己,其中第三条就是“说话不宜过多。”

总之,少说闲话,不仅是一种已达成共识的养生方法,也是一种修养。

但在生活中,常可发现一些闲话特多的人,他们喋喋不休,说得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仍然意犹未尽,稍稍停一下,又唠叨开了。这些人大多脸黄气虚,不说闲话就觉得压抑、无精打采。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多少有些失衡,虽不是大病,却需从理性上去认识说闲话过多的危害,其亲友也宜作些善意地劝诫。

首先要认识到,说话并不只是简单的嘴巴动动,而是神经、呼吸等系统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过程,闲话过度对神经系统是个沉重的负担,要消耗人体大量能量,连续说话比中等和轻体力劳动累人,闲话过度,人会有精疲力竭的感觉。如果人们能够沉静些,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当然对健康有益。我们一旦从理性上认识到闲话过多对健康有害,就要时时提醒自己,少扯闲话,赶紧投入到有益的工作、活动中去。有时还要调整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减少和“闲话友”的接触。

此外,说闲话特多的人,眼睛、耳朵以及其它器官的利用率就要降低,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就会时时处于亢奋状态,冷眼观察和静心思考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任何深邃的理论、独到的见解都需要在宁静中产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深远”;外国人重视“沉默是金”,“沉默是高贵的品性”。在沉静中思索反省,人易于成熟、富于理性。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如爱因斯坦、牛顿、富兰克林、毛泽东、邓小平……都享有高龄,他们平时闲话很少,可为例证。访问过德国的人也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个沉默寡言的民族,在公共场所、在高速列车上,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思考,见不到有人夸夸其谈。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亦是崇尚慎言的,如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弟子规》就要求孩子们养成“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的良好品质。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冗长拖沓、言之无物的话,令人生厌;谈工作,简明扼要,紧扣症结。也是受人欢迎的好作风。故而不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也包括企望自己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对闲话有所节制,讲话宜短,声调宜轻。频率宜慢,内容宜精。

当然,没有人希望做哑巴。茶余饭后,亲友相聚,和长者智者谈理想、谈科学、谈哲理,“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也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激发智慧。交朋友也要谈话,人家对你很热情地说了许多,你太寡言,就是失礼。必要时也应亮出见解,侃侃而谈,只是不要废话连篇就行了。对家人也不可太寡言、太冷峻,热情有助于和睦相处。

猜你喜欢

杰出人物寡言闲话
闲话“腊肉”
哲理漫画
春日篇
鼠年闲话鼠
风骨
慧眼识英雄
大师的寡言
诗词闲话
2002-2012中国铝塑复合材料行业十佳杰出人物
加强对我军众多杰出人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