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主席阅批高中生日记

1992-08-24秦浩

中国青年 1992年6期
关键词:李敏毛主席日记

秦浩

这是我经办的一件难忘的往事。

历史推回到1958年,打开第4期《中国青年》杂志,首篇题为《假期回乡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作者署名为北京实验中学高三学生王桂芹。

紧接着,有两行刚劲挺拔、潇洒自如的草体字批语:“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编者为此文写了200多字的按语,一开头就指出:“上面这几句话,是毛主席看了这份日记后的批语。”还指出:“这份日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被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看到了。毛主席看了之后很为赞赏……希望广大青年和学生都能好好看几遍,以便从这里得到有益的启发,特别要记取毛主席的教导,争取在假期里下乡参加一个时期的劳动。”

《日记》发表后,在广大青年和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正值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参加体力劳动,决定年轻干部要下乡劳动锻炼。很多青年学生和干部来信表示接受毛主席的教导,要争取机会下乡在劳动和群众中锻炼成长。也有的青年来信问:毛主席是在怎样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日记》的呢?

那是在1958年元旦前,编辑们看到了这份由两位女学生专程送来的《日记》稿子。作者王桂芹同学在附言中简单地说:这份日记曾经毛主席看过,他托人嘱我可送给《中国青年》发表。我们在《日记》的第一页上,就看到了毛主席用铅笔批着:“此文可在报刊上发表。”我们很快通读了《日记》,一致认为《日记》确是写得生动、具体、风趣,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浑厚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朴素地表露着一个勤奋踏实要求进步的青年自觉地要在劳动和群众中锻炼自己的热情和追求。在《日记》后面留余的空白纸上,毛主席用铅笔着力地写了批语。

毛主席非常认真细致地看了《日记》,并修改了原稿中的错别字,也对其中好的段落和文句用铅笔在旁边画了圈圈,鲜明地对《日记》作者的行动和思想表示了肯定和赞许。例如:在8月5日一节中,王桂芹记述回乡的路上,看到旱地里的谷子、花生等因缺少雨水而旱得像火烧了似的后,写道:“什么时候,我们也会人工下雨呢?我想,我若是能呼风唤雨多好!那庄稼年年丰收,国家年年富足,人民年年丰衣足食!”毛主席在这段话旁边连画了两个圈。这节的最后,作者写快要到家的途中遇到了雷阵雨,雨点打得她不自主地打抖起来,她写道:“我再看看田地里干枯的谷苗,它饱吸着雨水,好像又恢复了生命力,逐渐精神起来,我尝尝雨水,觉得也是甜滋滋的。我想,我淋湿了又算得什么,只要庄稼长得好,比什么都强哩。雨啊,下吧,下个透吧!”毛主席阅读到这里重重地画了圈圈。很显然,毛主席很赞许王桂芹在看到庄稼受旱和自己遭雨淋时的想法和感受,因为这种思想感情已是和农民的思想感情相通了。

在8月7日一节中,王桂芹听说社员们要去打坝,她就想邀女友小斤一块去参加,可是小斤母亲及其二大伯等都不赞成,说:“外面日头晒得火热,你们受不了。”“别去了,够累的,连我都有点受不了。去也挣不了多少工。”王桂芹对他们说:“我不怕累。再说,我又不是为挣工分,我是为了劳动和出汗。”她回到家和母亲商量,母亲支持她,并说:“去吧,尝尝什么味儿,别累坏了,但也别娇气。”母亲还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说:“干活儿要像个样。把你的缎子裤和绸子褂脱下来,穿一套‘劳动服,那才不显得软气。”毛主席看到这里,连连画了三个圈,既表示赞许王桂芹不怕苦自觉要求去打坝的好态度,又很欣赏她母亲和别人的态度不同:一方面积极鼓励,另一方面又关心备至,实在是位好母亲。

在8月10日的一节中,记述了给同学贾达黎做鞋的事。3年前,王桂芹答应给同学贾达黎做一双鞋,但因没有时间,一直没有做。这次回家,她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郑重地说:“这么久了还没给她做,为什么不早说?我就不喜欢光答应、不做的人。现在做吧!”于是,王桂芹在妈妈的督促下给贾达黎做了双花鞋。她写道:“我想,达黎决想不到我这个假期会给她做鞋,也许她早认为我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了。永远做个守信的人,永远做个执行诺言的人!”毛主席看了这节日记,有三处连画三个圈,对王桂芹母亲的严肃态度,对一个高中女学生自己动手做鞋,对王桂芹要永远做个守信的人,都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赞许。在日记里,她还写了参加社员大会讨论关于吃菜问题,写了她在地头休息时给乡亲们读报,写了参加关于“从前地主雇长工是剥削,现在高级干部使勤务员,一般干部雇保姆算不算剥削?”的辩论会,等等。毛主席在这些地方都连画三个圈,肯定王桂芹参加这些社员活动是很有益处的。

在这篇13节(天)共约1万字的《日记》中,毛主席画圈圈的地方共有27处,其中连画3个圈的有17处之多,足见毛主席在阅读这篇日记时的心情是何等喜悦,何等赞许,无怪乎在《日记》后面批上“此文写得很好”6个字的评语,发出青年学生“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的号召。一个普通高中青年学生的日记,毛主席全篇通读,并那么认真细致地圈圈点点,最后还作了如此重要的批示

和评语,这充分说明毛主席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视。毛主席喜爱青年,早就指出世界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青年人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毛主席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成长,非常注意如何使青年人获得好的思想和作风,并且善于发现青年自身的好材料,用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来教育青年。王桂芹的《日记》具体地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青年学生回乡参加劳动极为有益,是获得好思想、好作风的好途径。因此,毛主席明确批示“此文可以在报刊上发表”,让广大青年都来阅读这篇《日记》,让《日记》来做广大青年的思想动员工作,希望有条件的青年学生都能在暑假回乡参加劳动,并且恳切地指出:“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凡是做过报刊编辑工作的,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旦组织到了高质量的稿子,会有似获得奇珍异宝那样的喜悦心情。更何况王桂芹的这篇《日记》,是经过毛主席阅读并写了评语和批语,这是非常难得的呀!编辑部上下一致决定尽快发表《日记》,同时发表毛主席对《日记》的批语。

但接着我们便遇到了问题。

首先,也就是后来不少读者询问的问题:毛主席是怎么会看到这篇《日记》的呢?作为编辑,有责任弄清楚这个疑团,这是对工作、对读者负责。不清楚这个经过,就跟着说毛主席看过这篇《日记》,虽然有毛主席的字迹可作依据,但仍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于是,我们约请王桂芹同学来编辑部面谈。

记得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王桂芹应约来到《中国青年》编辑部,同她一起来的还有《日记》中写到的贾达黎。王桂芹同学把毛主席是怎样看到《日记》的经过告诉了编辑部:

那是1957年暑假,王桂芹回到河北省阜平县老家母亲身边,参加合作社的劳动和社员会活动,同时勤奋地记日记。回京开学后,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到北京郊区参加秋收义务劳动,在休息时,和王桂芹同班的毛主席的女儿李讷,看到王桂芹的背包中整理好的这篇《日记》,就拿出来看,但没有看完。劳动结束后,李讷征得王桂芹同意把《日记》带回家看。李讷在家看完了《日记》,在进餐的时候对毛主席说:爸爸,我这里有篇同学写的日记,写得很有意思,你能看看吗?于是,毛主席就认真地看了王桂芹的《日记》,并写了批语。李讷在把《日记》退还给王桂芹时,说:我爸爸也看了你的《日记》,还写了批语,他说可以送到《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王桂芹那天刚好有事,就委托两位同学将《日记》送到《中国青年》编辑部。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发表毛主席对《日记》的批语,如果不向毛主席报告并征得同意,就突然发表,恐怕不妥。于是,我们编辑部给毛主席送去一封信,向他报告我们《中国青年》即将刊登他老人家看过的王桂芹的《日记》,并要在文前刊登他的批语。信送出后,我们总在掂量着毛主席会不会同意。大约过了两三天后的一个晚上,我直接向毛主席办公室挂电话。当时是一位姓高的秘书接的电话,待我说完原由后,高秘书很快地告诉我:毛主席同意你们刊登他的批语。放下电话,消息传开,同事们欣喜若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对青年的教育问题真重视,对《中国青年》非常厚爱,非常理解编辑部同志们的焦急心情。

现在,我在这里还要郑重地告诉广大青年读者,当时毛主席在《日记》后面的批语,除了本文开头介绍的已经刊出的三句话外,还有两句话没有刊登出来。这两句话是:“李讷应看两遍,退李敏。李敏也要看两遍。”毛主席的这两句批语,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其意义之重要和深远,完全可以和前面三句话媲美。而且从某个角度来思考,今天更是令人深省。毛主席知道李讷已经看过《日记》了,但还示其再看一遍;李敏没有看过,就嘱其要看两遍。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自己子女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贯的。他希望李讷和李敏能从《日记》中受到教益,能有机会像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那样,在劳动和群众中接受教育。

那么,这样重要的两句批语,当时为什么没有在《中国青年》上一并刊登出来呢?我们曾有周详的考虑。当时就读北京实验中学的有不少是中央领导和高级干部的子女,如王桂芹是当时中共北京市监委负责人的女儿,贾达黎是当时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女儿。他们相互之间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李敏和李讷是毛主席的女儿,学校里大多数老师和同学并不知道。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再三考虑,决定不刊出李讷和李敏应读两遍《日记》的批语,在编者按中也就用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这样的话,模糊了事实的具体经过。这样处理,现在看来,不仅引来了一部分读者的询问,并且也减弱了毛主席看此《日记》后批语的分量。但是在当时,这样处理还是必要的和妥当的。

当然,该《日记》写于50年代后期,今天看来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好日记。

岁月易逝,30余年来,青年成长的道路虽曾几度坎坷,但知识青年应在劳动和群众中得到锻炼的教导是常青的,对子女特别是高干子女的教育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今天,我们这些编发《日记》的人都已年逾花甲,《日记》的作者和她的同学贾达黎、李讷、李敏们也都是青年人的父母辈了。我们都感到有责任让青年们知道,毛主席是如何寄希望于青年人,是如何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的。

猜你喜欢

李敏毛主席日记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Discussion on James Joyce’s The Dead
The Influence of Missionary School on China’s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