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希望工程”参与社会发展
1992-08-24刘奇葆
刘奇葆
在“希望工程”实施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为救助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共收到海内外捐款捐物1.5万多笔,合计金额达1500余万元,捐款人次超过200万。最近,“希望工程”推出“百万爱心行动”,仅前10天就收到人民币32.8万余元,港币10万元,意向性捐款达100多万元。
如果要问这许许多多的人们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动机是什么?也许很难用一种说法来概括。有的出于同情;有的因为自己曾有过一段辛酸的求学史,“我已流了泪,就是让别人不再流同样的泪”;也有的是出于“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良知……
去年初冬的一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接待过这样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她将本想留给自己儿女的整整1万元积蓄全捐给了“希望工程”。她的心声也许反映了许多捐赠者更深一层次的心理愿望:“我们国家还很穷,许多紧迫的事情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做。我们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国家,也应该承担一点义务。”
诚然,有一点可以肯定,正如“希望工程”的名字所蕴含的深义那样,她救助的是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但又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慈善事业,而首先汇集的是甘甜醇厚的人间真情,唤起的是人们对国家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点燃的是文明、健康、幸福的希望之火。应该说,这是项道义的事业,更是项动员、组织社会力量为了未来、尽自己所能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事业。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全球面临着许多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全世界正在努力通过全民教育来迎接这些挑战。许多国家都意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一种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即人才的竞争,因此纷纷将发展教育作为争夺21世纪战略发展主动权的有力武器。我们国家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智力资源,要想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键也在于千方百计掌握面向未来的教育。“希望工程”采取社会集资的方式,补国家教育经费之不足,扶贫兴学,不仅顺应了全民教育需要全民支持的世界性趋势,而且为每年100多万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读书机会的孩子带来了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希望,为若干年后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共青团以精卫填海的精神,率先实施这项功泽千秋的工程,体现了其社会职能的应有之义。根据团十二大提出的体制改革设想,共青团具有三项社会职能,即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职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职能;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的职能。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她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就要全面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能,不可偏废任何一项。过去,我们在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以至脱离青年的现象时有发生。兴办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就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有坚持为青少年服务,共青团才能真正植根于青年之中,团的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凡实施“希望工程”,尤其是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团干部的底气就足、干劲就大,团组织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也更富吸引力的道理所在。因此,共青团要着眼未来,建功立业,就应把属于未来的青少年的事情办好,要在经济建设中、在社会发展中、在教人育人中多办实事,多抓项目。
不仅如此,从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兴办基金会和实施“希望工程”等民间性质的社会福利事业,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途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条件,但并不等于社会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在通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会愈来愈强烈。目前,我国城乡的社会事业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若干重大领域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取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社会发展,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而且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对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世界各国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民间团体尤其是基金会承担了许多社会福利和保障项目,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应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为配合,目标一致,多渠道实施,形成互补。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的积极性,调动人民之间互助合作的积极性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现在实施“希望工程”符合这个方向,是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内容和有效途径。
社会的大发展需要建立在全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共青团应该发挥自身作用,大力兴办“希望工程”,并努力创造更多的形式,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为明天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尽己所能、积极参与,相信会像许多已经投入其间的人们所言:你我他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