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土地
1991-09-27刘新平
中国青年 1991年1期
刘新平
当代诗坛,曾经过一段“喧哗与骚动”,但各种诗歌流派在热闹一阵之后,大都因自身的严重缺氧而烟散。这不大不小的诗坛景观给许多诗人和读者带来深深的思考。当然,诸流派艺术上的追求和对诗歌美学的理想可以见仁见智,但所有热爱诗歌的人们都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即真正的诗歌作品,都是从生活的土壤中茁长出来的。
从此角度出发,我们不得不对本期入选诗作投去关切的一瞥。可以说,它们来自丰厚的生活土壤,虽显稚拙但绝不空泛。崔增录在诗中写道,当诗人扛着锄头“走出村庄/心里就一点点灿烂起来”,这一份温柔的情悸令人感动。而豆荚成熟时那按捺不住的渴望,则如“季节的血液如潮而涌”。我们可以看出,诗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农村的热土怀有一种多么纯真的情感,而这正是许多自命不凡的“诗人”所无法企及的。同样,肖瑶对于盛开于老区的那株石榴树所寄予的热爱和关怀,以及从中得到的深刻启悟,也会在读者中找到共鸣。而陈佺胜则从新的角度,给“十月”赋予了新的意蕴。在他眼里,十月,是“亚细亚的新太阳/把红高梁染得金黄金黄”,令人回味无穷。杨共玉的处女作《篝火》,则以“篝火”这一意像的应用和生发,将共和国建设者美好的心灵和博大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王禹的《别》、鲁国超的《那一天》二诗,对友谊和爱情抒写含蓄蕴藉,娓娓动听。王晶玖的《永远微笑》则是以乐观、向上的目光微笑着看待生活:在每个时辰、每个季节“我们微笑”,因为,生活的太阳“总会在某个早晨重新升起”……
毋庸讳言,有些作者在其诗作的艺术风格、音韵旨趣和创作技巧上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漏,但我们却无法自抑地为之动心,为着他们对于生活的一怀深情和挚爱。他们诗歌无不植根于养育我们且生生不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