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的问题
1991-07-15任可
任 可
学术史上,有一些问题是会被反复提出的。其中有些是属于哲学的方古长青的问题,例如意志自由与决定论的问题,还有一些则是属于历史文化的问题,就像这本《中国特色的道德文明》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传统伦理精神如何进行一种适应现代化的转化?只要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它们就会一次次顽强地重新出现,要想摆脱它们,就必须成功地解决它们。
要谈转化,首先要对传统伦理精神与现代化两者均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作者在此书中着重分析了中国伦理精神的深层结构、理论形态、社会功能及内在矛盾,力图揭示其特殊的原理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传统伦理的民族根基与道德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确立道德现代化的立足点与策略原则,探寻新的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精神形态。作者认为:儒、道、释三家伦理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三维结构,可以分别用“德性”、“道心”、“佛性”来指称,其中儒家的德性论自然处在核心与主体的地位,道心、佛性则是其补充与完善,有了这些补充,中国伦理精神就仿佛几何原理那样具备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种精神结构的形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自身之内具有道德的一切要素,自身就是道德的源泉,这就是所谓“自给”;另一方面,自身之内具有克服主体内在的人生矛盾以及外在的人伦矛盾,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平衡的机制,这就是所谓“自足”。作者所作的努力主要是一种整体把握的努力,所欲提供的是一种宏观的,或者说全景的照片,这无疑是有必要的。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整体性特征,即使在做局部分析、细节比较时也应对对象所属的文化有一个了然于胸的总的认识。
经过数十年来的努力,文化的争论更多地由中西之争演为古今之争,或者说变成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争论,且有许多人认为: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而且,对现代化本身也应进行批判。从传统这一面则可以说,传统难道只有适应现代化一途?或者说,能不能仅依据现代化来评价传统?仅依据现代化来改造传统?总之,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思考的深入。不过,根本的问题可能还是一个——这就是由一百多年前由西方冲击激起的世纪大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消失不止是要关涉到精神领域,也很难说就能在我们现在活着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手中完成。
然而,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一次次冲击却无疑都是有益的。
(《中国特色的道德文明——传统伦理的结构形态与现代转化》,樊浩著,河海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二月第一版,4.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