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坛:1989

1990-08-28汪国真

中国青年 1990年5期
关键词:诗坛诗作星星

汪国真

1989年的中国诗坛,既无高崖飞瀑之势,也不似小桥流水,只是一味地潺湲。她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大江,自有一股内蕴的磅礴和气势。

从1989年的中国诗坛,略略回首10年前的中国诗坛,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中青年诗人在当今诗坛极为活跃,而老诗人较之10年前则沉寂了许多,既少见到作品,更少见到有影响的力作,这不免使我们感到一缕惘然。

1989年中国诗坛一个明显的趋向,就是前几年一哄而起、自我标榜的许多诗歌流派和各种“主义”,在同时间这把利刃的较量中,已经大势已去,甚至难觅踪影。“呼吸派”业已窒息;“撒娇派”尽遭白眼;“超低派”由于其哗众取宠的自我贬损,更是少人青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代之而起的是诗人们深刻的自省,并以更加严肃和认真的态度进行探索和创作。

1989年,诗歌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抒发诗人真挚的情感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诗人西彤的《一个追求者的咏叹调》(《作品》1989年10期)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虽已中年,但是诗行中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执著的追求,在这组诗中,诗人直抒胸臆:

我追求诗的真挚,

我追求爱的真诚,

我追求生活的真谛。

不为着索取,

只为着理解。

即使我的追求

得不到回报,

即使我两手空空收获贫瘠,

依然初衷不改始终如一。

诗行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执著不悔的追求精神,正是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诗人李瑛的《戈壁海》(《人民文学》)1989年11期)以凝炼、传神的笔触,深切地抒发了对祖国土地的一片炽热情怀。刘益善的《大平原》(《诗刊》1989年10期)语言质朴,富有张力,为大平原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风情画。贺羡泉的《神话组成的谣曲——中国人口问题咏叹调》(《当代诗歌》1989年9期)用诗的语言提示了超生超育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前进中的民族所带来的巨大困扰,诗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深切关注。晓梅的《信天游》(《星星》1989年3期)语言简洁,生动,散发着淳厚的乡土气息:“把信天游唱得红得发紫/唯有陕北女子/苦菜花上逮过蚂蚱/山丹丹上捕过蝴蝶/红高粱里喊来黄土风/金荞麦里呼走老白雨/人生酸辣苦甜/这回味的信天游/令硬汉夺泪而出/旱烟锅出神了/无火星/”。邓万鹏的《单独行动》(《诗歌报》1989年10月21日)平中见奇,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诗句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索。敬晓东的《月光下的回忆》(《星星》1989年3期)通过对极平常生活的摹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向往。芦萍的《悠悠的拖船》(《诗刊》1989年12期)把诗的触角伸向最基层的生活,读来亲切自然,诗的语言既有独到的意韵又富思辨色彩,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近几年来,军旅诗人一直比较活跃。1989年,描写军旅生活的诗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部队诗人朱增泉、屈塬、历云等人,在这一年中都写出了不少优秀诗作。

在诗歌的现实主义进一步回归,影响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一些诗人,特别是一些青年诗人依然在顽强地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实验和探索。发表在1989年8期《星星》诗刊上的《周亚平自选实验诗》和陆健的《某一夜晚的心理历程》就是这种实验和探索的颇具代表意义的具体反映。我以为,不论这种实验和探索成功与否,是否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承认和共鸣,只要这种探索是严肃、认真和较少功利主义色彩的,就是值得称道的,就应该采取一种宽容和支持的态度。

可喜的是,1989年发表的对先锋派和实验诗这类诗歌的评论文章,较之前几年已客观和审慎了许多,不负责任、故弄玄虚和胡吹乱捧的评论文章日见减少,这对于诗歌的发展和诗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利的。

不论在什么时代,青年都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主要创作者和阅读者。对于诗歌,一位老诗人曾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说:天上有三颗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还有一颗是诗歌。

1989年,一批已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继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同时也涌现出不少诗歌新秀。青年诗人李琦的诗作清新、淡雅,自成风格,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彩。她的《最初的天空》(《人民文学》1989年11期)依然保留并进一步拓展了以往的风格。西篱的《谁在窗外》(《星星》1989年7期)写得亲切动人,读后令人悠然神往:

听这初秋的细雨

就听见了故乡

父亲的皮鞋在泥泞中踏响

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们感到了一种不言而喻的诗意的美。青年诗人曲近的组诗《圣土之忧》(《绿风》1989年2期)中的《岳飞墓》一首,结尾处的“跪着的历史/最能突出站立的人生”颇具警句意味,令人警醒。这组诗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青年诗人彭俐是近两年涌现出来的颇具实力的诗坛新秀。他的诗作凝练潇洒,意象优美。《黑眼睛》(《诗人》1989年11~12期)颇能代表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不知为什么/我喜欢忧郁的黑眼睛/仿佛一泓寂寞深潭/曾使我心旌摇动//孤帆在碧海上漂泊/孤雁在黄昏里哀鸣/孤星在天边闪烁/总使我无限钟情/泪零并不都是伤感/高山凝望殷红的夕阳/怀抱着多少美丽的憧憬//我相信世间确有不朽的魂灵/一朵秋菊开放在小河边/这也是我的归宿吗/当我回到祖母的身旁/变成不醒的梦”。青年诗人马新朝在1989年创作颇丰,他的诗作自然地流露出时代气息;在表达丰厚的内涵时,诗中具有一种朦胧的美。他的组诗《流浪意识》(《大河》1989年2期)就是这种风格的体现。陕西阿眉的《阿眉的情诗》(《星星》1989年6期)虽为处女作,但写得清丽洒脱,意境柔美,这是一位值得诗界注意的新人。

在1989年,引人注目的青年诗人和诗坛新秀,有如熠熠闪烁的星斗,难以一一评述,除上面提及的外,如陆地、徐鲁、彭国梁、鲁萍、梁芒、张国民、王长安、彭小梅、易殿选、朱鸿宾、杨松霖、于耀江、舟恒划、刘希全、潞潞、席永君……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观1989年青年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几个主要的基本特点:①对西方现代派诗歌有选择的借鉴批判之风日盛,盲目模仿之风减弱,这表明青年诗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和诗歌观念的成熟;②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前几年用空洞的宣言和“主义”代替作品的不良倾向,许多诗人意识到没有厚实的生活支撑起来的诗歌殿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虚幻;③踏实稳重的探索之风基本取代了一味的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诗坛风气得到进一步匡正……

以上几个特点,在1988年就已初步显露并得到发展,1989年则已基本形成青年诗歌创作的主流。

1989年的中国诗坛,是在呈多元化的情势下平缓而沉稳地向前发展的。尽管其间并未取得太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艺术上的积淀和理性的思索,或许正是将来诗歌有一个较大突破的准备和前奏……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扶持诗歌新人方面,诗坛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据笔者所知,1989年进而包括近些年来在诗坛崭露头角的新人,大多生活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小城市及广大偏远地区出现的诗坛新秀如凤毛麟角,而在这些地方大量的诗歌爱好者中,是不乏极有才情者的。诗坛应有更平等的竞争,应该给予生活在偏远地区、确有才华的诗作者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勿庸置疑,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诗人们对诗歌艺术手法进行创新的探索,但这种创新和探索绝不是漫无边际,也绝不应该成为钻牛角尖或是借以吓唬老百姓来表示自己的玄妙和高深莫测的东西。有一位青年诗人在《星星》1989年7期发表了一首题为《马呢?作于十一点五十四分》的诗作,如果也能算得上是一种探索的话,那么,这种探索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由于原诗较长,我们只引前面的一部分:“马呢/红色的马呢/绿色的马呢/红色的马呢/马呢/泥巴的马呢/铜的马呢/铁的马呢/金子的马呢/木头的马呢/木马木马木马呢/马呢/绿色的马呢/塑料的马呢/真的马呢/马呢/……”这首诗后面的形式与前面大致相同,结尾处也没有异峰突起。如果我们隐去作者姓名,向不明就里的读者解释说,这是一位小学生闹着玩儿时写的一篇习作,大概并不为过。即便我们考虑到作者是一位有些影响的青年诗人,想硬给这首诗赋予特殊的意义,也未免显得太牵强附会。

脱离了生活的坚实根基,纯粹的“诗歌探索”往往走进死胡同!

对于诗坛某些现状的困惑和对诗歌未来走向的迷茫,这是一个常常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问题。幸运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火热的生活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我们坚信诗坛会有更多的新人涌现和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

猜你喜欢

诗坛诗作星星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串星星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星星洗澡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