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今日之世界
1990-08-28吴建平
吴建平
一、我们崇尚谁?
1989年12日15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各地的报纸上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关注的新闻,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已远离地球而去,生活像往常一样平静。
而在上海,这一天上海《青年报》的一条消息却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上海《青年报》社和20所大学联合发起的“80年代我心中的卓越青年”评选揭晓。张海迪、史光柱、关广梅等14人荣膺当代卓越青年殊荣。大陆和香港的新闻媒介当天或第二天相继转发了这一消息。
这是一条难以估计其信息量的新闻。
因为它来自成千上万封推荐信。每封来信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有一封来自陕西农村的信,推荐者填写的10个名字中有3个人名写的是白字。他说:“由于家里穷,我只读过两年书,我知道我写的名字中肯定有写错的,对此,我很惭愧。但我相信你们知道我填写的是谁。”
是的,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填写的是谁,因为他崇尚的卓越青年和成千上万封推荐信是那么一致。
在另一封推荐信中,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位毕业生写道:“当我们填写这一个个名字时,中国80年代的历史就开始在我们脑中重演,心里无法平静。”
他一语道出许许多多同龄人的心里话。
10年前,中国青年背负着10年动乱留下的历史重荷,跨进了80年代。噩梦般的岁月给祖国留下一片片残垣断壁:濒于崩溃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社会风气,冷漠隔阂的人际关系,由贫穷落后滋生的拜金欲望以及沉重的失落感……一切是那样残酷,又是那样现实。历史似乎决定了这一代必然是忍辱负重,命运多舛的一代。
14位80年代的卓越青年,哪一个不是走过了一程程风雨路呢?
那位在病床上几乎濒于绝望的女孩张海迪,不正是战胜了数不清的痛苦,才变得如此坚强的么?她虽然已得到过无数的荣誉,可今天,当她得知全国青年朋友投票推荐她荣获卓越青年时,心情十分激动,她在电话里满怀深情地说:“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对青年朋友的感激之情,我真希望再能拥有一个奋斗的80年代。”
曾经承受过巨大压力的那位青年厨师陈爱武,差一点就找不到他。打了五六个长途电话到北京丰泽园饭庄,都说这个人几年前就调走了,去向不明。后来还是通过北京的同志在海淀饭店找到了陈爱武。爱武同志心潮难平,在电话里连声说:“我太激动了……我就那么点事,青年朋友至今还记得我。”
人的记忆确实很怪。有些东西埋得很浅,有的东西却扎得很深。不该忘的事情一有机会就会像泉水一样喷出。
10年前,进入80年代第一春的中国青年曾经这样问道:“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10年动乱搅碎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幻,一些人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但理想的火焰并没有熄灭,无数青年仍在不倦地思索、寻觅、追求、实现着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而今,10年过去了,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三千六百五十六里追求的路走得好辛苦。然而,由于党的路线的感召和自身冷峻的思考,中国青年已顽强地从迷惘和困惑中走出。尽管社会上对年轻人还有这样那样的曲解和指责,尽管青年自身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中国青年正在走向成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吧,1989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用自己的头脑和手,为自己塑造了一座怎样的青春群雕:
张海迪战胜厄运,自强不息,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史光柱用鲜血捍卫民族尊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晋芳为中华崛起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刘国庚保卫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卫士精神
关广梅矢志改革,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陈爱武抵制腐败风气的刚正不阿的精神
尧茂书敢为天下先,征服大自然的探险精神
张华助人为乐,舍身救人的忘我精神
王建磐自学成才,攀登科学高峰的攻关精神
辛福强有益人民,造福社会的勤劳立业精神
陈佐湟走向世界,弘扬文明,为民族争雄的精神
叶慧英在平凡岗位创非凡业绩的突击精神
杜芸芸用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自立精神
安珂维护公德,伸张正义的无畏精神
二、我们怎样追求卓越?
南方的冬夜,屋里比北方冷得多。
在上海水产大学的礼堂里,来自附近3所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已等了整整半个小时——他们等待着著名改革者关广梅的到来。
关广梅,这个掷地有声的名字,在今天中国青年的心目中仿佛就是改革的象征。她穿着一件黑白方格呢大衣匆匆赶来了, 同学们原谅了她的迟到,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天,关大姐发着烧,却已赶了几个场子,回答了几十个问题,签了几百个名。
一张张纸条从台下传到台上,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能否回答,当代改革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关广梅以自己的改革历程回答了大学生的发问。这位被推为1987年中国第5号新闻人物的辽宁本溪市蔬菜公司干部,先后承包和租赁了拥有千名职工的8家副食品商店,在全国首创商业租赁群体,进行租赁、承包和股份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试验。几年中,她陆续创造“委托经营责任制”、“百元利润工资率”以及“百元销售工资率”等方法,搬掉了干部的“铁交椅”,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锅饭,对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无情的冲击,一时牵动了多少关心中国改革命运的人们的心。
然而,改革者不是超人,他们生活在现实之中,往往承受着比常人更多更大的压力和烦恼。关广梅说,现在社会上对改革者有不少误解,一种说法叫“承包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租赁租赁,游山玩水带小姘。”有人在街头游行时,甚至举起“打倒官倒、打倒关广梅”的标语。她所在的那座小山城,质疑和非难像影子一样一直追随着她。关广梅给大学生算了一笔帐:这几年,她通过承包经营,按合同应收入6万元。她分给下属2万多元,交个人所得税1万余元,个人实得3万元,而为国家创造了成千上百万的财富。
“你们说,改革者的特点是什么?”关广梅把问题又掷给同学们。
又一张纸条从后排传到前排,经过几十双手传到关广梅的手中,上面写着:“改革就是开拓、创新,改革就是效率,财富,改革者是时代先锋。”关大姐的眼睛湿了。
何止是改革者,中国的80年代,开拓、创新的意识几乎渗透到每个年轻人心中。正是从这时起,在中国青年人生追求的词典上理直气壮地出现了“自私”以外的和“自”有关的字眼:自学、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
陈佐湟的成长经历,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大学生,他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央音乐学院时已经31岁了。他刻苦发愤,一年里考出14门课。1981年,他受文化部教育部委派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读书,因为许多知识都很陌生,他突然感到自己被世界拉后了50年。别无选择,只有拼命追赶!他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到一年半,以全A成绩获硕士学位。又是三度春秋的苦斗,陈佐湟通过了所有考试,并且以最高分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该院历史上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人,也成为中国的第一位指挥博士。
今天,陈佐湟回到家乡,参加卓越青年与上海青年的见面活动。当他来到好八连驻地,大门口一支军乐队奏起了欢迎曲。陈佐湟感到分外亲切,他握着那位乐队指挥的手,说:“谢谢你们。”陈佐湟这时想起他第一次以中国音乐家的身分指挥外国交响乐团演奏时的感受。他用温文尔雅的语调说,他背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听众,虽然沟通不多,但在乐棒的挥动下,优美和谐的音乐便把人们联成一个世界。此时此刻,他内心充盈着一种骄傲,一种中国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
当青年们向10年来那些走向世界的第一流人才报以掌声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那些为民族争雄而献身的失败者。
在另一个见面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烈士的哥哥尧茂江正在讲述尧茂书首漂长江的经历。同学们流下了泪水。一位大学生为烈士的壮举而激动难已,站起来发问:“你弟弟太伟大了。可是社会上至今有人不理解,说尧茂书冒险首漂,以身殉难值得吗?”
尧茂江用浓重的四川普通话回答说,弟弟的死并不单纯出于偶然。他对可能出现的危险估计很足,行前一再推迟婚期,婚后爱人有身孕也不让生下来。茂书常说,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一点敢为天下先的壮举,这个民族决不会是真正优秀的民族。今天,他把自己的理想遗留在一江大水之中,形成了全国性的长漂、黄漂,而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今天又何止在大江大河上闪烁。可敬九泉人,回眸应含笑。
……第一个探险者,第一个承包者,第一块金牌,第一个博士,第一个个体户,中国青年在这10年里囊括了多少个“第一”呵。鲁迅先生曾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作人类的勇士,而今天,正是这无数的“第一”,牵着时代的大车隆隆向前。
然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时代先锋也是历史的延续。翻开14位卓越青年的成长履历,他们哪一位没有学雷锋的经历,哪一位没有听过长征的故事。他们像小树那样,是吸吮着民族传统的营养而长成参天大树的。
那位普通的纺织女工叶慧英,今天已是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市工会副主席,并在亚洲最大的汽流车间担任负责人。她早在“四人帮”被粉碎前夕,就已9次达到万米无疵布的纪录,她用默默的劳动抗争着“批唯生产力论”的荒谬。她说,她从小就敬慕杨富珍、郝建秀等纺织行业的全国劳模,是这些五六十年代的先进人物激励着她在一片大批判的嘈杂声中去编织一个劳动者金色的梦。
烈士安珂的妈妈胡莘华从她那位与歹徒孤身搏斗,献出年轻生命的儿子的轨迹中悟出一条道理:英雄不是天生的。她用平静而沉稳的语调告诉围着她的上百名上海的中学生,安珂小时候也像许多孩子那样渴望自己能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学习雷锋的热潮,确实使他思想起过质的变化,他曾写了大量的日记,来深究伟大和平凡的关系。后来他从农村来到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立过功。在战斗中,他亲眼看到许多年轻的战友默默无闻地倒下了。因此,当上级部门要给安珂他们记功时,他和整个的侦察部队都推辞了,他们说,和倒在地上的无名战士相比,活着的人就算不得什么了。安珂就是这样从羡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到甘愿做一个普通的、正直的、在邪恶面前宁死不屈的人。
是的,继承中开拓,开拓中发展。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追求卓越的。
三、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最美丽的校园。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关于80年代时代精神的研讨会。卓越青年以及他们的家属、战友代表与几十名男女大学生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两台电视摄像机不停地从这一头摇向另一头。
也是在这里,3年前,部分大学生、研究生曾召开过一个学术讨论会,主题是“安置无家可归者——纪念国际住宅年”。会议开始后,主持者发表了一篇近似宣言的讲话,大意是:人类不仅需要栖身的住宅,还需要精神的住宅。我们像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今天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寻找精神家园,这是中国年轻一代在80年代遇到的一个新的课题。10年来,这样的研讨会、座谈会我们开过何止成百上千?
幼稚的理想和盲目的信仰曾给我们带来过痛苦,但理想和信仰一旦失却,我们又会感到孤独和空虚。
今天,关于理想和精神家园的讨论又在这里继续……
14位卓越青年中有一位是上海的,他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青年学者王建磐。此刻,他因为受国家派遣,在海外参加一个课题的攻关,未能来参加会议。
王建磐,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青年学者,历经共和国的风浪而忠贞不贰。他靠父亲身亡的人寿保险金糊口却毫无怨言。他在极度贫困中发起向代数学新理论进军的动机,就是基于一个中国人最平常的想法:为什么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数学定理是那么少?
美国的汉弗莱斯教授到华东师范大学讲学时,曾提到过一个代数理论中的难题。这道难题自从1978年由美国、联邦德国和英国3位数学家提出后,10多年中没有理想答案。王建磐却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的毅力,一举攻克。
数学系党总书记胡之峥向同学们介绍说:“小王不仅具备科学攻关的勇气,同时又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忍辱负重的奉献精神。作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位最年轻的理学博士,他对生活的索取是那么少,爱人刚从外地调回上海,他不申请要房,孩子病了,花去1000多元,他不申请补助。他当时只有几十元的工资,从来不叫一声苦。一个在美国的《代数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学者,却用扁担挑着煤末,以古老的方式生活着……”
80年代卓越青年都在用自己的实践呼唤理想的重建,培养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
青年最敬佩的生活的强者张海迪,应日本《朝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她在上飞机前的一个晚上,给会议写来了一封长信:“……当然,我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歌声和笑声,我也得承认社会上各种思潮和言论的冲击。有的报刊发表人生价值新学说,在里面指出责问——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句话对吗?有的人说,海迪,你应该写一本卢梭那样的忏悔录,说说你怎样成了宣传工具,让更多的人理解你。更有的小报发出一则则编造的劣质新闻,打算闹名人而出名。对这一切,我始终漠然处之,甚至放声大笑。因为我坚信,人类的历史将证明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的真理。……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极平凡的人,但是我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要求自己具有不平凡的理想,鞭策自己为祖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就像一个不息的登山者,要让自己手中理想的旗帜越举越高……”
张海迪的这番肺腑之言,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
一级战斗功臣,现在深圳大学就读的史光柱站起来,向同学们行了个军礼,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不是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者——对于一场伟大的变革,年轻人总是像庆贺节日一样,满怀喜悦的心情,而对这场变革的艰巨性,尤其是对我们自身可能产生的痛苦的裂变,准备常常是不足的。所以容易产生孤独感。但我认为假如一个人是有理想的,当然,这种理想不是口号,不是对几场球的欢呼,而是对我们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裂变只会使他变得更坚强。”
真诚的追求,朴实的语言,深深触动了年轻大学生的心,他们开始重新思索,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胡劲军说:“青年崇尚独立思考,但思考的结果应该服从真理;青年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但多元的核心应该是高尚的和先进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脚下没有坚实的土地,如果我们身后没有伟岸的依傍,我们的事业将一事无成。我们需要到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汲取精神营养。”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黄桦说:“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都和这个国家、民族的献身精神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拥有知识和技术,国家和民族就会自然发达起来。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因为任何知识和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而人是否具有献身精神不仅决定他是否能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到创造中去,而且也决定他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程度。”
这时,镜头摇向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女研究生,她的论述严谨而又鲜明:“……有人曾提出雷锋精神过时了,我想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雷锋精神与时代的关系的问题。我认为,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仍是全国人民要立足国情,围绕发展生产力而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因而雷锋精神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基本条件没有变,第二,国际环境表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斗争依然存在。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就离不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奋斗献身精神……”
我们曾经开过多少次这样的研讨会,不知讨论过多少遍关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今天,卓越青年们用自己的实践乃至生命完满地做出了回答。
现在我们坚信,只要卓越青年身上那种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存,即便有一天真有一颖小行星撞坏了属于我们的世界,中国青年也一定能把它修复,地球上照样能开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