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小资料(工业)
1990-08-28段剑凡
建国4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勤奋节约,基本上自力更生地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从1952年到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投资总额达10641亿元,建立了3000多个大中型项目。在国际上常用的500多个行业分类中,除核电工业正在建立外,其它行业我国已全部具备。目前,我国已经基本能够独立地装备大型矿山、电站、冶金、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等重要工业,我国的电子、航天等新兴工业的水平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工业门类齐全的基础上,工业经济产出总量在迅速增加。1989年生产布186亿米(世界第一),原煤10.4亿吨(世界第一),原油1.37亿吨(世界第五),发电量5820亿千瓦小时(世界第四),钢6124万吨(世界第四),钢材4865万吨,水泥2.07亿吨(世界第一),化肥1855万吨,电视机2701万部,电冰箱662万台,自行车3672万辆。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1952年我国第一产业(农业)中的社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83.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的相应比例为7.4%,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教科文卫及公用事业)的比例为9.1%;到1988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已分别变为59.5%、22.6%和17.9%。与此相应,1952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的45.42%,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14.58%;到1988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降为19.65%,第二产业产值比例上升至71%,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变为9.35%。我国社会劳动力和产值在产业间分布的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已经实现了初级工业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从经济结构水平上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尚有大约70-80年的差距,显然,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使这个差距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中尽量缩小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供稿执笔:段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