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东道主”难
1989-08-24左柳松
中国青年 1989年1期
左柳松
“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作“东道主”能使人感到自豪。可是在一次全国地区性省、市×××工作信息交流会上,推选下次会议“东道主”却成了难题。
根据最初约定,会议每年易地举行,与会单位轮流“做桩”,可现在刚轮到第二站就“卡了壳”—会议第一天,确定下次会议地点这一最重要议题就被提了出来,方法是“自报公议”,颇有些像确定奥运会举办国。可各地区代表似都具有尧、舜让贤之风。直到最后一天,下届会议“东道主”的桂冠才由主席团强行戴到某市头上。
为什么大家自愿组织的会议会出现“东道主”难产现象呢?还是先看看这次会议的进程吧!
本次会议为期6天。为使代表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东道主”动用一个部门的力量停止日常工作两个月,为会议作准备。除去两天正式会议外,还有两天半游览,一天参观,三次宴请,三次文娱活动,再加上迎客送站,发送纪念品,有人粗算了一下,没十几万元难以招架。主人的周到安排、良苦用心使与会者都很满意。可也给下次会议投下了阴影。中国人好面子,讲究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会议“水平”逐年升级,怎不使后来者望而生畏呢?
由此可知“东道主”为何“难产”了。然而纵有千难万难,会议还是要一年年地开下去。百姓为此作歌谣:上边开会,下边掏钱;以玩为主,只会空谈;花钱再大,个人有赚;皆大欢喜,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