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史图鉴》

1989-07-15李兆士

读书 1989年4期
关键词:画像砖音乐史图鉴

李兆士

《中国音乐史图鉴》是同类书籍中的第一部大型图册。其装帧设计便以富丽典雅与匠心独具而“先声夺人”:从护封、环衬到扉页,由乐器、乐伎、乐谱的画面依次展开,巧妙地体现了此著的编排主旨。书中收录的图片,多是为世所重的考古发掘实物,并有不少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与零散出现在其它书籍中的图版相比,除系统性一大特长外,《图鉴》的纸张精良,印制考究,墨色清晰明丽,因而显然远胜于前者。

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只能是某一个被人捕捉到的凝定的瞬间。作为他种艺术创造的曲折反映(书中图版采自青铜器、画像砖、雕塑、壁画、绘画等等多种艺术精品),它所表现的就不仅仅是音乐艺术,而可说是从音乐角度体现出的文化史,据此我认为,《图鉴》就艺术品类的采录来说,似可再广泛一些。如汉代铜印中的肖形印“鼓舞印”、“管弦歌舞印”、“鼓瑟吹竿印”、“乐舞印”、“长袖舞印”等,都反映了当日乐舞场景之一斑,若斟酌遴选一二,以与书中所录之画像砖等互为参证,则无须增加多少篇幅,却可使此书的材料更觉详备。再如,书中收有一幅宋代《大傩图》,据我所见,洛阳古墓出土的汉代彩画即有三幅大摊图,这是两千年前首见用壁画形式表现的大傩场面。其图色彩明艳,人物形象生动,可称完好。若得选用,岂不更可扣合“史”的主题?何况不论汉代肖形印还是洛阳彩画,其本身即是值得珍视的艺术品。此外,关于戏曲艺术,《图鉴》从版画、年画、壁画等等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中辑录了大量珍贵资料,就我所知,在明清民居(如徽州一带)雕刻中,对此也多有反映,若能选录一幅,不仅可以作为这一门类的代表,也或可体现出戏曲在民间的普及情况。

我想,是否可以借用《诗经》的分类,以“风”、“雅”、“颂”来概括中国音乐的三个组成部分(民间音乐、士大夫音乐、宫廷音乐)?一般来说,“风”“颂”带有群体性,而“雅”则更多一点个体色彩。《图鉴》所录,于“风”,于“颂”,皆可称宏富,但对于“雅”类,却稍嫌疏略,我以为,体现着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这一层次的音乐资料,正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嵇康《琴赋·序》中有言:“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声也。”如同诸葛孔明的羽扇纶巾一样,悠游世外的山中高士必以丝竹相伴,云和之乐乃栖隐林泉的重要生活内容。而向视隐居生活为最高理想的士大夫,也正是将抚琴弄曲作为于仕途艰险中求得内心宁静的一种寄托。这里,正开辟了中国音乐的一个独特的美学意境。俯拾尽是于诗词歌赋中的自无遑例举,即形诸图绘者亦不在少数。如宋《深堂情趣图》、元朱德润《林下鸣琴图轴》、明仇英《玉洞仙源图轴》等等传世珍品,俱为这一境界的生动描绘。而《图鉴》除在介绍琴、阮时收录了有关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三幅及唐代铜镜弹阮图一幅外,于此更无涉及,这是否为缺憾之一呢?另,作为一部音乐史,《图鉴》对于音乐史上一些有一定历史根据,且又广为传扬的音乐史实及轶事,似也可酌量择录。如除了书中提到的《广陵散》外,是否还可收入《胡笳十八拍》的乐谱,及有关《琵琶行》的绘画?如此,既无伤本书之学术性,又可增加若许趣味性。

相对于我国丰厚的音乐传统和悠久的音乐历史,近年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与发掘,当属薄弱。《图鉴》早在期待中,先睹之快更是梦寐以求。毕竟这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既是艺术的书,又展现了书的艺术。“门外乱谭”一番,也许仅仅能够说明,我是以急切之情认真地逐页逐幅地读过它。

(《中国音乐史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一版,105元)

猜你喜欢

画像砖音乐史图鉴
濒危生物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读杨和平《浙江音乐史》有感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