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启示录”启示了什么?
1988-08-23曹正国
有人说,女大学生应征腰缠万贯的乡镇企业家,与姑娘嫁老龄港商实属一类,都是被金钱所吸引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择偶观念的新变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启示的目的在于揭示尚未引人关注的问题,并非是提倡人们都去仿效。具体到这则启示录,我认为还是反映了择偶观念的新变化。女大学生们试图通过婚姻的途径去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按照传统的择偶标准,男的要比女的学识水平高,女大学生的恋爱对象至少要有大学学历。而这位只有小学水平的乡镇企业家居然得到58名女大学生的青睐,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姑娘们已跳出了传统择偶观的圈子,更注重在商品生产中创造的实绩和表现的才能,这是给我的启示之一。其二,农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是闭塞和落后的代名词,在婚姻上城乡这条鸿沟是难以逾越的。征婚者虽有钱,却是个地道的乡下人。请问,有几位上海姑娘肯跳进农门呢?在那里,再有钱,物质文化享受也无法与城市相比。这说明应征者有足够的勇气。所以,认为这些姑娘踊跃应征都是诱惑于丰厚的物质条件,恐怕不甚妥当。
这则启示录还告诉我们,追求以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爱情并不都是庸俗低级的。连马克思在帮助女儿选择爱人时,都要考察对方的经济条件是否能带给她幸福。经济问题在婚姻生活中是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物质的向往追求是对新的生活方式向往追求的具体表现之一。人类历史正是新的生活方式代替旧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如果以自己的婚姻为代价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则是此过程中的异化。但这58名女大学生是钦慕这位厂长的才能,试图在现有物质基础上,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企业家取长补短,共同谋求事业的发展,共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北京曹正国
本刊去年第9期发表《征婚启事与58名女大学生》后,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谈了不同看法。现发表其中两篇。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