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二律背反”

1988-08-23苗壮孙卫东

中国青年 1988年5期
关键词:观念素质传统

苗壮 孙卫东

编者的话本刊第一期发起《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的问题讨论,在全国(尤其是大学)引起强烈反响。截止3月底,来稿已逾千件。“郎郎”的信被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争相传阅。据悉,南京大学、南京师大等院校还将“郎郎”的信誉写、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外交学院团委还以此为主题,用团日活动的形式连续召开座谈会,展开大规模讨论……

我们并不期待一次讨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甚或指明一条出路。假若“郎郎”的信和这场讨论能给广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有益的思考,使更多的人对“大学生问题”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关注和认识,那就是我们的愿望和目的。

感谢所有参加或关注这场讨论的作者和读者!当代大学生较早、较快地理解接受了现代思想与观念,同时也是这些思想与观念的热情宣传者与捍卫者。他们对现代观念的刺激反应非常敏感,态度也很积极,探索极为踊跃,追求异常迫切。因此,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以及自身现代素质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对现代观念的吸收呈现出某种“超前效应”。

然而,如同任何深刻的社会变革那样,当代大学生观念与素质的现代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他们身上,既有现代精神的萌芽,又有传统社会的胎记。不仅如此,现代素质的养成与现代观念的吸收并不是同步的。前者甚至呈现出某种“滞后效应”。这是由于,尽管他们的前脚已经跨进了现代社会的大门,但他们的后脚依然深陷在传统社会的泥淖,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这种体制为他们提供了种种“便利”:从平均主义的助学金制度,铁饭碗式的学籍制度、到无需自我选择(也无法选择)的分配制度。他们仍然在实践中津津有味地品味着他们在理论上已经批臭了的大锅饭的芳香。凡此种种,使他们在现代素质的养成上严重滞后(至少落后于自身的现代观念所达到的水平),从而形成观念与素质的强烈反差;而且有碍于现代观念的消化,并使之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理论毕竟是灰色的,观念也无法代替行动。在习惯势力的捉弄下,当代大学生纵然满腹经纶,也无法避免“双重人格”与“角色错乱”现象。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旧交替,除旧布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传统与现代的并存是这个过程中的突出现象。习惯势力的惯性与新生事物的不完善演化出种种矛盾、交叉与空白。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缩影,它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也存在着种种矛盾与空白。但是,他们毕竟是时代的新生儿,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猜你喜欢

观念素质传统
维生素的新观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老传统当传承
健康观念治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