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皇帝与象棋”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4期
关键词:李治李隆基下象棋

李 浭

中国象棋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唐代,尤其是在唐代宫廷中已很盛行。象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唐肃宗李亨与张良娣都是出名的象棋迷。

唐代流行的象棋,后代人称为“宝应象棋”,它是当今流行的中国象棋的前身。唐代中期宰相朱僧孺(历任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要职)新著《玄怪录》一书中,记述了在“宝应”(唐代宗李豫年号)年间,出土文物有象棋盘及象棋子的情况,因而后代人便称其为“宝应象棋”。那时的象棋“皆金铜成形”,“列马满枰”,有将、卒、马、车,而没有炮。唐代的象棋,有两大特点:一是立体象形而无炮,二是棋子置于方格之中,不同于现代象棋子是放在十字交叉点上。

双手皆能书写梅花篆字的武则天,在少女时代是太宗朝的一般宫女,虽被称为“才人”,但地位十分低下。然而武则天有着出色的姿容与才华,与东宫太子李治早就有了爱慕之情,当李治登基成为唐高宗皇帝后,武则天先是“出家”当了尼姑,李治请她“还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的方式),并接她回宫,成为皇后。武后与高宗李治,时常下象棋以自娱。武则天十分爱下象棋,以致连夜间也梦见下象棋。据《梁九公谏》记载:“……武则天睡至三更,又得一梦,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来日受朝,问诸大臣,其梦若海?……”。又,据《记篡渊海》一书记述:“武后自制大胜局,形如‘双陆。”“双陆”是类似棋的一种游戏,说明象棋在改进过程中,曾吸收过“双陆”的某些特点。“自制大胜局”,则是说武则天还进行了先行胜的“棋局创作”。可见当时的象棋,已是很能引人入胜的事。

据记载:天宝初年,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在宫中下象棋,以宫女三十二人为棋子,抹胸缀以棋子的名称,在绘有棋盘的地上走动以弈棋,故此有“香车”、“挂马”、“金将”、“银将”、“玉将”等等棋子之名称。这是最早发明的以人代棋子走动的文娱着棋表演方法。此棋后传入日本,被蜕制成日本流行的“将棋”,至今仍保留着上述的棋子名称。今天我们可以想见那莺声燕语,妙趣横生的走棋场面,是多么生动有趣。据报道:香港曾有过这种棋戏表演,观众坐在看台上,犹如同观看体操表演一般,使观众耳目一新。1982年,西安仪表厂曾用九合板制成直径数公尺的大型地面表演用象棋子,用在体育场地进行表演,此举当亦源于此戏。

在“安史之乱”中,李隆基的长子李亨宣布继位于宁夏之灵武,是为唐肃宗。李亨与爱妃张良娣拥兵向西北逃亡到灵武后,乃折转南下,停留在当时叫做彭原的地方小住,由于连日淫雨,道路泥泞,士兵生活十分艰苦,李亨却只知与张良娣在室内下象棋,“金铜成形”的象棋子,发出很响的声音传到屋外,而四面八方飞来的战报、求援的急件等,堆集在案头,李亨连看都不看。首相李泌进言规劝说,在这国破民亡的危急情势下,若一味只知下象棋,不理政事,会引起护卫兵士的不满,甚至于有重蹈“马嵬坡”事件的危险。李亨心中一惊,不敢再使用“金铜成形”的象棋子,但棋瘾难熬,便令人以软木雕刻成棋子。这也是象棋子由金、铜鎏等高类形式,向木质普及的大众化的形式的一个转弯。这些记载和轶事,构成了我国灿烂文化中的妙趣盎然的一页。

(李贵奇摘自《文化与生活》198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李治李隆基下象棋
好处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下象棋
不是围棋
李亨啖饼惜福
面具
论电影《妖猫传》的传统文化意蕴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
李少爷的糖堆儿
毛泽东的纸条让他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