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之美在哪里?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4期
关键词:乌头世俗观念

左 森

小妞:

冯骥才的得奖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载1982年5月号《上海文学》,同年7月号《小说月报》转载),不知你看过否?我建议你要仔细看看,那是很令人思索回味的。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我听到很多人的议论。有的说,是暴露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有的说是歌颂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爱情;有的说是批判世俗的观念;有的说是表现心灵的内在之美,等等。究竟如何理解这篇小说呢?

我觉得这篇小说重点在于批判一些因袭的世俗观念。男女成婚,高矮相当,才貌般配,才可成亲,这是一般人的理解。高女人嫁给矮丈夫,便为人所不理解,初以为他们一方有生理缺陷,后以为她是为钱而嫁。经过裁缝老婆的“多事”调查,发现他俩感情真挚,如胶似漆,使她大为惊奇。批斗矮丈夫,高女人做陪;矮丈夫被关,高女人买菜送饭;矮丈夫获得自由以后,高女人得了脑血栓病,矮丈夫侍候她,还搀扶她蹓圈。他用一根麻绳牵动她的一条腿,帮她散步。在世俗人看来这不协调的夫妇却是如此一对恩爱伉俪,并且高女人死后,矮丈夫还是单身鳏居,不接受裁缝女人的好意——为了他的钱多,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诗人华滋沃斯说过:“一朵微笑的花对于我们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是的,这篇小说就如同这样一朵花,它回答了一个美学问题:什么是美!对于高女人和矮丈夫这样“不协调”的爱情之美,一些世俗观念较深或存有某种私欲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然而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生活的美。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爱情在哪里?在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的相互体贴和理解中,在他们思想感情的一致,在他们对于动乱年代的默而不语的厌恶。他们和谐的美,不是自我表白,也不是作家的直述,而是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治保主任的怀疑、鄙夷的眼光中折射出来。我们仿佛是隔着帘子的线纹花影窥见了高女人和矮丈夫这朵爱情之花的华美,可谓“隔帘花叶有辉光”。

联系这篇小说,我希望您再看看《聊斋》中的《乔女》这一短篇故事。乔女长的黑丑,半边鼻翼低陷,又是个瘸子;但她有德行,有志气,心灵是美的。她嫁给死了妻子、已经四十余岁的姓穆的男子,生了一个孩子,“惟以纺织自给”,不再向娘家求援。姓穆的男子死了。这时,家境还不错的孟生死妻,遗下一个孩子叫乌头,才一岁,很需要有人哺乳照料。偶遇乔女,托人向她求亲,却遭到她的拒绝。这当然是她“女子不能事二夫”的封建思想的表现,但也表明了她的自重。

没有多久,孟生急症而死,乔女前去哭祭。这对一个没有关系的女人是难能可贵的。村中无赖和孟姓家族要抢夺孟生家产,乔女托人告官,她说:“妾以奇丑,为世不齿,独孟生能知我,前虽固拒之,然固已心许之矣。今身死子幼,自当有以报知己”。县官问她是孟家什么人,她说,如果是真实的话,即使过路人的话也应该听。她向有地位的人哭诉,终于为乌头争来了孟生的遗产,使他免于流离失所。她又担起抚育乌头的责任。有人建议她住在乌头家,她不肯,怕人说她占便宜。乌头大了,请先生教书,她坚决不让自己的儿子跟乌头一块读书,她说:“乌头之费,其所自有,我耗人之财,以教己子,此心何以自明!”乔女一直把乌头养大娶妻。乔女死后,乌头与她儿子商量,把乔女当母亲与孟生合葬,谁知三十人也抬不动棺材,只好还是与穆生合葬。

乔女长的容貌并不美,照一般规律来看,她该是无人问娶的丑人。但是不,她却是拒绝于人的佼佼者。这不同于一般的世俗观念。她的美,在于她待人的真诚,对恶人的争斗,和勇于助人、从不贪占别人便宜的耿直性格。

对这个故事与《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篇小说联系起来看,我想对于美与丑、协调般配等男女爱情诸方面的理解,会大大开阔我们的思想境界。不仅历来“门当户对”的观念是错误的,就是一般的所谓高矮、胖瘦、才貌般配的“死教条”,也是狭隘的。生活是丰富的,真诚会使你获得真正的爱。读这古今两篇文学作品,我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爱情之美究竟在哪里。你说对吗?

(多多推荐,摘自《八小时以外》198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乌头世俗观念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毒性中药宜久煎
别去问值不值得
HPLC同时测定复方藤乌软膏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
冻乌头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