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柳诗话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4期
关键词:灞桥杨花柳絮

茹 桂

春天,草木丰茂,奇葩怒放。杨柳在姹紫嫣红中以自己独特的风姿装点着春光。它,迎春早发,轻柔和婉,垂条飘舞,翠色欲滴,绿意盈怀。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放声吟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柳色半春天”(唐·孟浩然)。“春思结垂杨”(唐·李白)。“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春之催柳别”(唐·杜甫)。“色浓柳最占春多(唐·白居易)。“春色半归湖岸柳”(宋·林逋)。“杨花独得春风意”(宋·王安石)。

咏柳都和春有关,象:“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杜甫:《柳边》),把俏不争春的梅花和谦逊下垂的杨柳同样看作是报春的使者,又象“南陌东城早春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刘禹锡:《杨柳枝词》)桃李杨柳两相发挥,构成了早春时节的动人景象。而贺知章的《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把初春时节柳树由冬返青所呈现出来的碧绿玲珑、摇曳多姿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优美动人。这首诗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诗人展开了大胆而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用设问的手法提出:“不知道如此精巧细嫩的叶子,是哪一位的高超手艺裁剪出来的?”接着作出回答:“二月间的春风,就象剪刀似的。”尽管从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讲,这是不用问的。但是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构思,这种“比”的手法却是极其尖新更富于创造性的。这一问一答,不但使我们具体地领略到柳树细枝嫩叶的清新可爱,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心情和对春意乍生的大好时光的热情赞美。

人们在大自然为植物所造就的品格中,往往要注入自身的思想和情操。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社会的人看来,常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就拿吟咏柳树来说吧,也总是各有各的思想角度,并非千篇一律的。白居易有一首《题路旁老柳树》,使人联想到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备受折磨而终于遭到遗弃的孤苦伶仃的老人,作者又对其寄以深切的同情:

“皮枯缘受风霜苦,条短为经攀折频。但见半衰当此路,不知初种是何人。雪花零碎逐年减,烟叶稀疏随分新。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

在相互分离和送别亲友的场合,杨柳那缠绵委婉、迎风飘拂的姿态,最容易牵惹起人们的情思,因而常被当作依依惜别的象征。鲁迅《别诸弟三首》中就有这么一首:“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岸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这当然是离愁到了极处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也是作者将自己特定的思想感情注入到客观对象而采取的一种夸张手法。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候,与亲友相别,分手时往往要折柳枝赠给对方,以表示深厚的情谊和良好的祝愿。据《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忆秦娥》一词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句子。灞陵,就是灞桥的别称。另外一位诗人写过一首题为《柳》的诗,其中也牵涉到灞桥:“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便把灞桥又叫作“消魂桥”、“情尽桥”。《唐诗纪事》中有这样一段故事,阳安有一次送客人来到灞桥,问左右随从:为什么叫作情尽桥?回答说:因为送行到这儿为止。他便吟出了这样一首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

杨柳的种子上长有白色而轻软的绒毛,随风飞散,叫作柳絮。古代人误把柳絮当作花,因此诗中经常出现“杨花”、“柳花”之类的词,其实杨柳的花是初发芽时候的花蕊而并非柳絮。描写柳絮诗句,如:“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颠狂柳絮因风舞”(杜甫)、“柳絮白云狂”(王建)、“柳弱风惊絮”(陆游)、“飞花落絮满长安”(贾似道)等等,都是脍灸人口的佳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机勃然的春意。人们因心情、境遇的不同,也赋予了它以各种不同的属性。例如刘禹锡的《柳花词》说它那轻柔自在、当空漫舞的姿态能启迪人们无限的情思:“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而女诗人薛涛在《柳絮》中又把它比作是无情之物:“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薏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来又北飞”,宋代陈景沂的诗中也有相近的意思:“赋性太轻难作主,飘踪无著易粘人。”人们把没有坚定的信念,缺乏主见和对朋友不忠实而朝三暮四的人比作“水性杨花”,就取的是这个侧面。在晚唐的一位诗人李绅的笔下,柳絮简直带上了浅薄轻浮的性格,成了趋势附炎的“下九流”:“千条杨柳拂金丝,日暖牵风叶学眉。愁见花狂飞不定,还同轻薄五陵儿。”(《杨柳》)“五陵儿”,就是当时有权有势人家的花花公子、阔少爷。《红楼梦》第七十回大观园里最后的一次赛诗会,就是“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来填写的。那悲凉凄惨的调子,悱侧缠绵的抒情方式,不但揭示了人物各自的显明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封建社会末期“莺愁蝶倦晚芳时”,“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的不祥征兆。

时代不同了。今天,杨柳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大为改观。毛主席在他的壮丽诗篇中,曾用“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来歌颂革命烈士虽然为国捐躯,但却精神永垂、浩气长存的英雄气概;用“春风杨柳万千条”来形容社会主义的大好春光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黄平摘自《夜读》)

猜你喜欢

灞桥杨花柳絮
柳絮
古代有名的“断肠桥”
柳絮娃娃
折柳谁送
夜怀
爱情抄底
一斛珠·灞桥折柳
杨花柳絮
爆燃的柳絮
同样的柳絮,不同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