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的轿子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0期
关键词:装饰物百官轿子

辛 斤

在明清以后的官场宦海中,官员乘坐的轿子如同其身上的官服一样,是品级秩爵的标记,也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那么,我国古代什么时候出现轿子?原始的轿子又是什么样的?坐轿的风气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和盛行起来的呢?

唐代以前,我国陆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舆马匹。轿子作为用人抬代替畜拉的坐载工具,则出现得比较晚。它的前身在汉魏时期叫步舆、载舆,形状十分简单,很象现在的木板担架,无非是一块稍呈长方形的木板,四角各多出一点作把手,乘者盘坐其上,由四人提着把手行走。由于这种步舆、载舆十分简陋,提的人又十分吃力,不能行远路,所以,使用不普遍。到了唐代,步舆、载舆从手提逐渐演变为肩抬,其名称也就叫作“肩舆”、“担子”(也称“檐子”)。当时,由于人们还沿袭古代席地而坐的习惯,所以,人坐在肩舆、担子上面,重心很高,都在担夫肩膀以上,不很安全,同时,没有固定的遮盖装饰物。它和后世所见的轿子还有很大差别。而引起肩舆、担子向着后世的轿子形状的飞跃性变化,是在北宋时候,椅子的出现和较广泛使用以后。由于出现了椅子,改变了人们长期席地而坐的习惯,开始垂足而坐,从而也改进了肩舆的制作。根据宋人画册和考古发掘出的宋代肩舆模型,当时的肩舆就象一把椅子,二根肩异固定在两旁,乘坐者的身体重心已经在肩夫肩下,比较安稳可靠。在这以后,这种椅子式的肩舆又装上了顶盖,围幕等装饰物。大概在北宋后期,就成了后世所见的轿子。例如,反映北宋末年东京(开封)汴河两岸繁盛景象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四顶轿子,大致形状已和后来的轿子相同。

唐代初期,肩舆、担子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出现的时候,妇女乘坐比较多。但朝廷认为,妇女坐肩舆、担子,其行为“过为轻率,深失礼容”,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唐代中期以后,由于肩舆、担子逐渐增多,乘坐肩舆、担子风气也逐渐盛行,朝廷的禁令有所放宽。准许品官之妻依照朝廷颁布的等级标准乘坐担子,但规定商人和一般胥吏、庶民之妻不得乘坐。对于百官乘坐担子的规定,则非常严格。只准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仆射等大官在有疾病的情况下,暂时乘坐。

北宋时沿用唐制,仍旧禁止一般士庶乘坐肩舆、担子。百官上朝都是骑马。其中只有个别年老而地位显赫的,能得皇帝的恩准,特赐“肩舆上朝”。例如连续在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候担任要职的四朝元老文彦博和司马光等人晚年,就曾享受过这种特殊的待遇。虽然如此,但在民间,随着肩舆、担子的逐渐完善,乘坐的人越来越多,终于禁不胜禁,渐次普及,以至出现了以轿代车的情况,娶妇嫁女,也开始盛行“坐花轿”。到了南宋初年,宋高宗南逃暂时驻跸扬州时,终于准许百官上朝坐轿,从此以后,官员上朝或外出巡行,才以轿子代替车马。元明清各代还对品官坐轿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舞台和银幕上演映的包公戏,每当包拯上场时,都是乘坐着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威风凛凛,而拦轿鸣冤告状又是这些戏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和场面。通过以上对古代轿子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戏曲和电影里包拯坐轶的情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在包拯那样的时代(北宋中期),象包拯那样等级的官(包拯临终前的最高官职是礼部侍郎,死后才追赠礼部尚书),没有资格乘坐轿子上朝和外出巡行,何况是“八抬大轿”。

(摘自《语文导报》198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装饰物百官轿子
青菜豆腐到火锅, 就是皇子之间的距离
简单引导——自然与浪漫之美
闲话““轿子””
超越
细节
“鸡”到印尼
热火朝天迎金秋
名词
官场抬轿子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