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轿子””
2019-10-28袁文良
袁文良
轿子,古时称为“肩舆”,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用肩膀扛着行走的车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轿子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轿子文化。
据有关专家考证,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初期。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典籍《尚书·益稷》中记载: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四载”作了解释:“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léi)。”这里说的“欙”就是原始的轿子。
古代轿子分为“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不仅是官员出行时的交通工具,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装饰用的绸缎多为枣红色或绿色。而“民轿”多为青布小轿,供富绅之家出行使用。还有一种专供小姐贵妇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红缎作帏,辅以垂缨,显得小巧华贵,具有浓厚的闺阁气息。民轿中还有一种“喜轿”,是普通百姓办婚事时抬新娘用的“花轿”。
然而,在中国古代,朝廷对官轿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因而限制了轿子文化的发展。北宋王得臣所著的《尘史》中就明确记载,唐代初期,轿子只是皇帝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没有资格享用。就连宰相这样的高官也只能骑马,不能坐轿。
宋代初期,朝廷对轿子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坐轿子的官员级别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限制。北宋真宗年间,四朝元老文彦博因年老体弱,被皇帝特许坐轿上朝,这应当是特殊的恩典。另一位身患疾病的老臣司马光,也被皇帝特许坐轿,但司马光一再辞谢,不敢接受。不过,由于轿子的好处显而易见,因而在民间渐渐流行开来,朝廷有关乘轿子的规定也就形同虚设了。到了北宋末年,开封城里出现了专门出租轿子的店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颁布诏令,要求文武官员只能骑马,不得坐轿。事实上,当时大多数官员既不骑马也不坐轿,而是骑驴。到了景泰年间,朝廷对官员坐轿的限制放宽,官员一个个便开始坐轿出行,骑马出行的越来越罕见。这一时期,各级官员相互攀比,以致轿子的做工一个比一个精良,装饰一个比一个豪华,轿子成为官员们撑面子、讲排场、耍威风的最佳载体。有资料显示,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的轿子内部面积有五十平方米左右,分别设有卧室、客厅和厕所,轿子两侧还有观景回廊,需要三十二人抬着前行。万历年间,张居正回湖北荊州老家奔丧,坐的就是这顶轿子。
由于人力车的兴起,轿子被逐渐取代。如今,除了在一些旅游景点的民俗表演中偶尔还能看到花轿外,生活中再也难觅轿子的踪影,轿子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走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