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学家的“悲”和“恨”

1985-07-15胡发贵

读书 1985年6期
关键词:汉学家汉学不平

胡发贵

清代,尤其是乾嘉间,朴学(又称汉学)在沉默了千余年后又忽然苏醒、活跃起来,乾、嘉学风很快风靡全国,以至“家称贾马、人说许郑”。乾嘉学派的兴衰,距今不远,可供考察、研究的典籍不少,中华书局新近点校出版的《国朝汉学师承记》是其中较为有用的,虽系旧籍,认真读来,每可产生新意。

清代朴学的兴起,固然与皇上的倡导有关,凡走这条路的大多前程如锦。但是仔细看看当时知识分子的情况,深感事实并不尽然;青紫加身、得策名廊庙的汉学家固然大有人在,但“非悲则恨”的饱学硕儒也确可指数。君若不信,请看江先生给我们描绘的两个栩栩如生的汉学家:一位是“善哭”的武亿、一位是“工骂”的汪中。

江藩写道:(武亿)“性善哭。馆于笥河师家,除夕,师谓君曰:‘客中度岁,何以破岑寂?君曰‘但求醉饱而已……至晚,师曰‘醉饱矣,更有他求乎?对曰‘哭,师亦曰‘哭。乃放声大恸,比邻惊问,……”。又,“庚子年阳湖洪亮吉稚存、黄景仁仲则流寓日下,贫不能归,偕饮于天桥酒楼,遇君,招之入席,尽数盏后,忽左右顾盼,哭声大作,楼中饮酒者骇而散去”(见71页)。

对于汪中的“骂”,江藩写道:“……(汪中于)朱子之外,有举其名者,必痛低之。……见人邀福祠祷者,辄骂不休,聆者掩耳疾走,而君益自喜,……有盛名于世者必肆讥弹,人或规之,则曰:‘吾所骂者,皆非不知古今者,惟恐莠乱苗尔。若方苞、袁枚辈,岂屑屑骂之哉!”(见113页)

武亿,乾隆庚子年中式,赐同进士出身,官知县,一身而功名利禄全矣,其悲何由?江藩曾叩之,答曰:“予幸叨一第,而稚存、仲则寥落不偶,一动念,不觉涕泣随之矣”(71页)。洪稚存、黄仲则庚子年与武亿同考,两人均落第,以至“流寓日下,贫不能归”。盛世之下,文人学士如此狼狈,不能不令人唏嘘。武亿之涕泣明为哀友,实是在为无数优秀人才被科举制扼杀而唱的挽歌!帖括之学不知桎梏了多少精湛的思想和热情澎湃的情思;尤其在清代,文网密布,考官出题触讳可杀,莘莘学子孰不惧怕!汪中曾被逼得“病怔怔”;汉学的吴派首领惠栋多次入考,均榜上无名;皖派领袖、一代朴学大师戴震更惨,一生六次入考,耗去无数心血,均名落孙山,以至一生悒郁不得志,正当壮年就溘然辞世。英才陨落,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友之不幸可泣,而己之坎坷也堪悲。武亿任县令时,和疑农民起义领袖王伦未死,派员稽查;其走狗肆无忌惮,不法乡里,武亿惩治了他们。触犯权臣和可了不得,武亿此举吓得山东巡抚也坐立不安,他虽明知道县民拥戴武亿,可慑于权势,不得不欺下谄上,将武亿革职调离。武亿从此心灰意冷,“不复作出山之计”(70页)。清王朝专制统治黑暗腐败,任凭你满腔报国之热血,徒唤奈何!

武亿之哭,“其哭有怀”;汪中之“骂”,又岂骂中无因!据江藩说,“君一生坎坷不遇”(114页),晚年漂泊流浪,死于僧舍。汪中尝著《自序》一文,叹运命多蹇:“余幼罹穷罚,多能鄙事,赁春牧豕,一饱无时”;“余降志辱身,乞食饿鸱之余,……望实交陨”;“余著书五车,数穷覆瓿”;“余久历艰屯,生人道尽,春朝秋夕,登山临水,极目伤心,非悲则恨”。由穷而悲,由悲而恨,由恨而痛骂,“余天谗司命,赤口烧城”(均见114—115页),可见汪中的骂,一悲其命运之不济,二怒世道之黑暗。汪中的凄凉和悲伤,可以说是当时汉学家们不幸遭遇的一个缩影。如《汉学师承记》的作者江藩本人,“十口之家无一金之产,迹类浮屠,钵盂求食”,激愤之极,“长歌当哭”(115页)!“博览群书、性癖古籍”的余古农先生,“贫病交攻,……其牢骚不平之气,往往托之美人香草,形于歌咏”(32页);大汉学家惠栋,不仅功名不就,且又“饥寒困顿,甚于寒素”(23页);汉学集大成者戴震,“年三十余,策蹇至京师,困于逆旅,粥或不继”,“落落不自得”(《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第265页),于是抒怨情于文字,喊出了达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的口号!

不论是武亿的“涕泣有声”,还是汪中的“赤口烧城”,都是当时广大知识分子不平之心声!孰使之不平?——正是崇文尊儒的列代圣君及其反动的专制统治。这一页历史,今天早已永远翻过去了。但是读一读《汉学师承记》,对于我们研治清代学术史,仍然是不无益处的。

(《国朝汉学师承记》,〔清〕江藩著,钟哲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第一版,0.71元)

猜你喜欢

汉学家汉学不平
抚不平的毛球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河里鱼多
Cycling in America
对“欧美汉学通史”的一种追求
咏费城自由钟
评阎国栋教授《俄国汉学史》
一代天才露伴子——幸田露伴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