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983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4-11-01
哲学答题参考要点
一、简答题
1、试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坚持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坚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既克服又保存)。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把肯定和否定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不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绝对的否定;把否定当成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毫无保存和继承。
(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坚持事物的自我否定,认为否定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把否定当成主观任意地从外面强加给客观事物的。
2、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反对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污染的必要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根据原理(1),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映;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污染(包括各种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作风),是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因此,发展共产主义思想和消除精神污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根据原理(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共产主义思想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对社会主义建设起消极的破坏作用。思想文化战线上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许多事实都说明发展共产主义思想和消除精神污染是十分必要的。
二、论述题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掌握这个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有何指导意义?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对立的趋势,它们是确定的,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2)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3)没有离开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总是受着一定的必然性的支配。
(4)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二)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认识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同时又要估计到各种偶然性的作用,做到“有备无患”,不能“坐失良机”。
(2)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大量偶然性去揭露必然性、规律性。在科学研究中又要承认和恰当地估计偶然“机遇”的作用。
2、试用一、两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注: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要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1)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在于它贯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的彻底贯彻。
(2)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在于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又为实践服务,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在于它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即从实际出发努力研究和掌握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在于它强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人类认识的总规律,它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
(以上只是用有关哲学原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所作的部分论证,答题只要求分析一、两点,并且不限于以上各点。)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简述理由。
1、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本身是实物。
错误。
(1)实物是物质的特殊形态,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1)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离开人脑;(2)客观物质世界是意识的对象,意识不能离开客观物质世界。
3、没有感觉就不能认识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1)物质第一性,意识、感觉第二性;(2)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认识事物。
4、科学理论的高低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错误。
(1)自然科学理论反映了生产发展的水平,但不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2)生产工具或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5、国家的实质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
(1)从表面上看来,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它是阶级压迫(统治)的暴力工具;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摘自1983年10月30日《北京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