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长新
1983-08-21王江云
王江云
光阴易逝,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经遗忘,唯独“学习雷锋专辑”这一期《中国青年》编辑出版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1963年2月初,首都几家大报先后刊登了雷锋日记摘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叙,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读了使人激动,令人敬佩。大家觉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同志的思想和事迹,很有典型意义,决定进一步深入宣传,出版学习雷锋专辑,扩大影响,向全国青年推荐。对于怎样搞好这次宣传,编辑部内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在反复讨论中,一位同志提议请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对,请毛主席题词!”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可是一想到毛主席工作那么忙,又有些犹豫了。这时有的同志说: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我们的刊物,对雷锋这样一个青年学习的好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就这样,我们抱着一线希望发出了请求主席题词的信函。两天以后,我们打电话问主席办公室的同志:主席看过信没有,准备不准备题词?回答说:主席已看过你们的信,没有表示态度。一个星期后,我们又打电话询问,回答说: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听到这个回答,编辑部的同志们真是喜出望外,接着就请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转告主席,专辑准备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6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题好。2月22日下午3点,主席办公室来了通知:题词已经写好,请你们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当“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刚劲潇洒的几个大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大家凝望着主席的题词,感慨万分,浮想联翩,毛主席关怀青年健康成长,热情支持《中国青年》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十六年前,刘胡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就义,毛主席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对她做了高度评价,激励了亿万青年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1948年,《中国青年》复刊,毛主席在指挥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筹划建筑新中国大厦的繁忙中,为《中国青年》复刊第一期挥笔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我国人民和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7年,北京实验中学一位高三学生利用暑假回乡住了半个月,写了一篇日记。主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这篇日记,很为赞赏,在日记上批了一段话:“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后经主席同意,这篇日记发表在1958年第四期《中国青年》上。现在,毛主席又应本刊编辑部的请求,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再一次为我国青年树立了一个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新人的学习榜样。
在请主席题词的同时,我们也给周总理发了信。周总理对《中国青年》几乎是有求必应,接到信后,很快就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在专辑的编辑过程中,好几位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写来了词文。董老必武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歌咏雷锋同志”的词句;罗瑞卿同志写了《学习雷锋》的专文,精辟地分析了雷锋同志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格;谢老觉哉当时生病住在北京医院,编辑部的同志在去医院探望他时,顺便谈起了雷锋的事迹和《中国青年》准备出学习雷锋专辑的打算,并希望谢老病愈后能为此写点东西。谢老当场问了“专辑”的付印时间,又让我们给他送去了一份雷锋日记摘抄。在病榻上,谢老阅读了有关雷锋的事迹,写了一篇散文《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和一首题为《学雷锋》的诗:“曾云六亿舜尧群,崛起平民迥不同,谈到做到心意广,神州处处学雷锋”。谢老的散文和诗都赶在2月25日之前送到了编辑部。
3月2日,《中国青年》五、六期合刊——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出版了。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很快在全国蓬勃兴起。这一期《中国青年》,各地虽加印了许多份,仍不能满足读者要求。有的青年买不到,就手抄一份。1983年10月,纪念《中国青年》创刊四十周年的时候,有一位读者还给编辑部寄来了他当时手抄的学雷锋专辑。
雷锋的崇高思想感染和教育了千千万万个青年。他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精神;他把自己短短的一生,完完全全地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人民。当然,同任何一个先进人物一样,雷锋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雷锋身上蕴含着的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是永远不会泯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锋的思想光芒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现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已经离开我们了,他们生前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对《中国青年》的热情支持,却深刻地铭记在我们心中。他们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周总理曾先后两次为雷锋题词,本文提到的是第一次。后来总理又将雷锋的日记和事迹重看了一遍,仔细总结雷锋的思想,写出了第二次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