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人生道路
1983-08-21李鹏程
李鹏程
1818年5月7日下午,在德国的一个邦国普鲁士西部莱茵省的小城特利尔,一位律师正在向市政管理官员为该日凌晨2时出生的一个男婴申报户口,并给他取名卡尔。卡尔·马克思就这样来到人世间。
纯真聪明的资产者少年
卡尔的家庭是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之家。他的父亲任职于封建专制的普鲁士王国的法律界,是特利尔城律师的首脑人物,但他崇拜伏尔泰、卢梭、莱布尼茨和莱辛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因自由主义思想在小城中颇孚众望。马克思受到了他父亲的进步教育。而父亲的朋友、政府派到该城的枢密顾问官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也十分喜欢求知心切的少年卡尔,常给他讲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读荷马的诗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以自己广博的知识、人本主义的文学思想来影响和感染这位皮肤黝黑、前额宽阔的小朋友。父亲和顾问官对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也不时吸引着小卡尔的耳朵和心灵。所有这些,都使马克思充满了高尚、正义和善良的激情。小卡尔是个十分淘气的家伙,有时把一起玩耍的弟妹们当马骑,有时还强迫小伙伴吃下自己用脏手捏成的面团“蛋糕”。但是,调皮的天性并不影响思想的纯真。没有上过小学的卡尔12岁进入中学后,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久久注视贫民救济所前的长队和可怜的乞丐,在郊外玩耍中了解葡萄农的悲惨生活。无情的社会现实问题渐渐使无忧无虑的少年马克思懂事起来。17岁那一年,卡尔作为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他在毕业作文中写道:“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挑选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从狂热的爱情转向严肃的事业
1835年10月,青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虽然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在无边知识海洋中的无方向搏击使他十分劳累。他投入了反封建专制的大学生斗争浪潮,同骄横的贵族纨袴子弟进行的决斗差点使他负重伤。他还曾因“在夜间酗酒喧闹”被学校关过一天禁闭。
次年暑假回乡度假时,18岁的马克思坠入情网。他的大朋友威斯特华伦枢密顾问官的女儿燕妮从小和马克思“青梅竹马”,心息相通。此时燕妮已出落为特利尔的第一美人,求婚者接踵而来炫耀自己的家产、地位,都被燕妮回绝,她却和这位前途未卜的市民阶层出身的青年马克思山盟海誓密订终身。暑假后,马克思转学柏林大学法律系,爱情的火焰炽烈燃烧,使他除听课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给燕妮写情书。一年多的时间就写了三本诗集总共200多页,向他“亲爱的、永远热恋着的”燕妮表白倾慕和思念之情。他的另外一些诗表达了藐视邪恶、敢于斗争的反抗专制统治的雄心壮志。这种笼罩着思想的浪漫主义情绪使得马克思甚至一度想作一个诗人,但诗作的艺术性显示了他缺乏成为诗人的才华。
在这初入人生之途的关键时刻,是那崇高的事业心、满腔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他很快从甜蜜引人的爱情梦幻中清醒过来:有为的青年应该研究社会!马克思写道:“写诗可以而且应该仅仅是附带的事情,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他雄心勃勃地藐视现存的一切法学、哲学理论,而打算创造出更高明的庞大理论体系。他以仅有的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可嘉的勇气,写了1000多页底稿,累坏了身体,这种创造也就很快失败了。失败并未使他灰心,却给他提供了必须首先去扎实地钻研和掌握前人思想成果的经验。在柏林东郊斯特拉劳渔村休养之际,他通读了当时德国权威的哲学大师黑格尔及其弟子们的作品,并结识了那些打着黑格尔旗帜抨击宗教和封建专制、鼓吹自由和民主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成员。马克思后来很快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令人信服的论证逻辑成为这一运动的理论领袖。为了当时的反专制斗争,马克思从1839年起研究古希腊哲学,1841年写成了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并以此文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的论文盛赞了贬斥神、主张精神自由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歌颂了为人间盗得火种、带来光明而自己却被上帝锁在高加索山崖,天天让鹰啄食肝脏的希腊神话英雄普罗米修斯。文如其人,马克思从此确实走上了一条普罗米修斯的道路。
母子决裂、朋友分手、鄙弃官职
1841年春,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业后,原想到一向被认为自由主义气氛较浓的大学任教,以便深入研究人生和社会的哲理。但此时反动的普鲁士政府已对大学中的自由派进行了大肆镇压,各大学校园都是一片恐怖。马克思只好回到莱茵省,打算与年轻的同道们一起进行哲学和政论写作。这一选择激怒了他的母亲。这位小市民气较重的母亲原希望儿子获得学位后能有一个名利双享的荣耀职业,沿着高官厚禄的台阶往上爬。但是儿子的选择打破了梦想,她从儿子那里得到的将是政治迫害的连累和“上流社会”的鄙视。狠心的母亲通过合法手续剥夺了因无职业收入正需资助的马克思对父亲遗产的继承权。可心爱的燕妮还等待着他筹划结婚事宜呢!马克思只好搬出母亲的家住进一家旅馆。身历这种痛事的马克思写道:“社会的肮脏事使一个坚强的人不可能为私事而烦恼,这是真正的幸事。”马克思还是坚持选择了自由政论家的道路。他的文章充满了对昏愦的普鲁士政府的反动面目的无情揭露和尖锐攻击。这种革命才能使他在1842年10月当上了《莱茵报》的主编。报社工作所必然接触到的大量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了他的思想发展,他开始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24岁的主编此时已作为保卫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利益的战士在政治舞台上战斗,《莱茵报》在他的主持下也成为全德激进民主派的喉舌。正当此时,柏林的旧朋友们找上了门,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希望马克思能把报纸提供给他们作抽象的自由主义宣传的阵地。马克思给他们一一退了稿并奉劝他们少唱些空洞的高调,多进行些实际研究。学生时代的老朋友们就这样分道扬镳了。《莱茵报》的革命性招来了官方的查封。马克思暂时退下政治斗争舞台“回到了书房”。在这艰难时刻,唯一理解马克思并伸出了温暖之手的亲人是未婚妻燕妮。这位出身名门的贵族小姐果敢地顶住了来自多方的讥笑和嘲讽,于1843年6月同这位时运不济的年轻学者结了婚。恰在此时,普鲁士政府也突然“发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通过曲折的渠道诱请他到柏林去做官。马克思在他隐居的小镇克罗茨纳赫以鄙夷的微笑送走了说客,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系统批判,心甘情愿地自绝了那条为市侩们眼馋的青云之路。
流亡巴黎、屡遭迫害、结识诤友
“顽固不化”地坚持革命观点的马克思在反动封建专制统治的祖国土地上是无立足之地的。为了研究理论、宣传革命,他决定和另一位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到法国去办一个杂志。1844年初,马克思和卢格在巴黎出版了第一期也是最后一期《德法年鉴》。《年鉴》上的文章表明,法国无产阶级的理论成果和实际斗争促进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使他找到了社会革命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认清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阐明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解决现存一切社会问题,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真理。《年鉴》刺痛了普鲁士政府,它要求法国总理将马克思驱逐出境;普鲁士内务大臣还向各省省长发了秘密通令:一旦马克思进入国境立即逮捕法办。法国政府害怕引起舆论攻击,暂将驱逐马克思一事搁置起来,马克思才得以稳坐书桌前进行惊人的大量阅读和写作。书籍在桌上堆得高过了头,烟灰和稿纸杂乱地布满桌面,有时他连续工作三四个昼夜,眼布血丝,脾气暴躁,经常累得生病。然而他和妻子以及5月份出生的女儿一家三口生计无着。财迷的卢格支付给马克思的《年鉴》稿费是不能当饭吃的书,因而马克思不得不接受《莱茵报》前股东们接济他生活的赠款和寓居巴黎的俄国贵族同情者的“赐予”。就是在这样窘迫的境况下,马克思对代表当时欧洲思想文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批判,初步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当时写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萌芽。
1844年八九月之交,马克思得到了一个与其终生患难与共的朋友,他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是个既没有大学学历、也没有学位的好学青年。1842年11月他就曾慕名到《莱茵报》编辑部拜访过马克思,但受到的是冷淡的接待。因为当时恩格斯在柏林与几个“自由人”有些来往。所谓“自由人”就是蜕化为主观唯心主义空谈家的昔日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马克思当时怀疑恩格斯也是“自由人”。而到了1844年秋,马克思已对恩格斯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十分佩服他在英国写的批判性著作。当恩格斯到巴黎再访马克思时,两人一见如故,立刻成了莫逆之交,他们随即共同写作、并肩战斗。
在亡命布鲁塞尔的艰辛岁月里
马克思在巴黎的革命理论活动受到普鲁士政府暗探的严密监视,法国政府也一直寻找借口以便驱逐这位到处“煽动”革命的普鲁士叛逆青年。借口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因曾给“鼓吹谋杀国王”的《前进报》撰稿而于1845年2月被驱逐出法国,亡命比利时都城布鲁塞尔。患病的燕妮随后在警察限定的24小时内廉价变卖了仅有的几件家具和一些衣物,也携着幼女来到布鲁塞尔。恩格斯在这危难关头积极为马克思筹集生活费用,并信告马克思,他要“按共产主义方式来分担”马克思的困难,决不“让那帮狗东西”因马克思“陷于经济困难而感到高兴”!
普鲁士的政治迫害并没有因为马克思流亡第二个异国而停止,普国政府多次要求布鲁塞尔当局驱逐马克思出国境。鉴于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马克思不得不在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但对故乡和民族的热爱使他始终不愿取得任何一个外国国籍,而甘心担当没有任何政府保护他的正当权益和安全的风险。
就是在这种低气压的政治气氛中,马克思抛却一切烦恼潜心钻研哲学、政治经济学,并系统批判了德国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写出了标志着无产阶级哲学世界观天才萌芽的伟大纲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天才的思想创造虽然惊世的伟大,但衣食生活却依然艰难。燕妮接连又生了一女一男,家庭开支增大了,但国内友好为他募捐到的钱和当时也无固定收入的恩格斯的资助是十分有限的。花费一年时间写成的书稿得不到出版,唯一得到的报酬就是好心朋友魏德迈在张罗出版的奔忙处处碰壁之后在威斯特伐里亚为马克思募捐到的几百法郎。于是这部伟大巨著只好“留给老鼠用牙齿去批判”。经济上的困境常常使马克思烦恼,但理论上的收获却使他无比欣慰并坚定了革命信心。从1846年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创建和联络工作。繁忙的实际活动和理论写作累坏了马克思的身体,他痉挛性的胸痛不时发作,而书商却还在步步进逼:如果不能按预订的合同交出书稿,就要索还预付给他的稿费。当然,钱早花光了。马克思只好请求宽延些时日,尽量争取在孩子们哭闹的“三重唱”干扰的房间里以彻夜不眠的写作来及早偿还这些债务。
生活虽然如此艰辛,但事业却一直在胜利前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下,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47年6月在英国伦敦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于1847年底到1848年初为同盟写了理论纲领——《共产党宣言》。
中国古语曰:“三十而立。”写出《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马克思正好是30岁。一位出身于资产者家庭的少年,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在30岁上以毫无资产、流亡国外、失去国籍、遭受迫害的境况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但是,青年马克思的人生道路是最有价值的、令人钦佩的。这不但是因为他得到了美丽的燕妮的真挚爱情和恩格斯的崇高友谊,更重要的是:他以生命的金色年华为人类指出了通向解放的科学道路,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