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动的追求中肯定人生
1983-08-21王润生
王润生
对于渴望幸福而又常常自我感觉不幸的朋友,张海迪是令人羡慕的。尽管病魔给她带来了比常人更多的不幸,但是,她那明朗的言谈举止中显示出来的热情,她那端庄的面部表情中流露出来的自信,她那悠扬的歌声中洋溢着的活力和快乐,几乎给所有看过她的电视录相的朋友都留下了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她是幸福的。
确实,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生活得充实。无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如何不同,对这一点恐怕是无人怀疑的:充实是幸福的内涵之一。
那么,她是怎样获得人生之充实的呢?
答案还是应当从她留下的足迹中去寻觅。倘若我们重新去回顾她的人生历程的话,那么,不难发现,她的经历、她的感情、她的思想、她的意志,几乎处处都醒目地标示着一行大写的黑体字—一在能动的追求中肯定人生。
能动性追求的含义——征服、创造
人人都有追求。然而并非所有的追求都是能动性的。原始人,渴望寻找一个天然的洞穴以栖身,希图摘取几个甜蜜的野果以充饥,这也算追求;文明人,渴望获得一套舒适的住宅,希图添置一套精美的家具,这也算一种追求。但这绝不是能动的追求。能动的追求是征服,是创造,是用自己身上蕴藏的光和热改变命运对自己和万事万物所作的安排。
人,作为一个自然物,同大自然又是对立的。伸手等待大自然的施舍,难以生存;为了生存,必须索取。因此,人类在自己的幼年时期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日趋强烈的愿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最初,这种愿望是直接从生存需要中产生的,但久而久之,目的与手段分离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征服和创造本身就是进击者的幸福,进击者的目的。这种特征是我们的祖先在一代代的追求中形成的共同心理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的。但是可以肯定,在能动的追求中求得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种现代人的特性,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行曲中,又进一步强化了,鲜明了!
所以,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将个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视为人的理想了。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都把发展自己的能力,释放自己的能量,把求知、发现、发明、创造视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据此,我们也就很容易发现张海迪的充实的奥秘了:虽然命运只是将她局限在狭小的轮椅里,但她执拗地挣脱了命运的束缚,用友谊、知识和活力拓展了自己的天地;虽然学校的大门对她关闭着,但她用自己的智慧、热情和毅力饱吮了知识的琼浆;虽然按照常情她本应是生活中的索取者,可她更多地想到了给予和创造。她用她的心温暖过同伴们的心;她用她的手创造过妙手回春的奇迹;她还翻译、写作,将自己的智慧浇灌出的果实,奉献给瑰丽的精神文明大厦……总而言之,她是有理由自豪的。面对自己的创造物,她体验过作为创造者的喜悦,在她人生的每一个历程中,她都留下了清晰的脚印。
在人类的追求中唯有能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创造的欢乐不仅存在于创造的终结,更多的是寓于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对海迪来说,即使面对值得得意的过去,她也只是投以匆忙的一瞥。她更多地着眼于未来,酝酿并实现着一个个新的创造计划。紧迫感与充实感是孪生姐妹。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悲观、空虚、孤寂在心灵中便失去立锥之地了。
与此相反,生活中有另一种人,他们也有追求,或者勾画家庭电气化的蓝图,或者以建立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为满足。末了,尽管想得到的都得到了,他们还是痛苦地发现自己仍然摆脱不了空虚、孤独的袭扰。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回首向来萧瑟处”,仿佛是凌空飘来,“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身后连一个清晰的脚印也没有!
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也值得我们深思吗?
能动性追求的目标——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
能动性追求总是有明确目的的。发现、发明、创造,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社会的基本需要。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牵动了数学家的心,那是因为估计到了它在将来的可应用性;外星球的奥秘之所以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求知者、探索者,那是因为这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尝试。
因此,当我们开始能动性追求的时候,首先必须认真选择我们的目标。
这曾经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有过苦闷、探索、犹豫、pang徨,我们中的一些人还曾经热烈地信奉过人文主义、合理利己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尔后,才惊奇地发现:此路不通。今天,在这个问题上,张海迪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好的答卷,她的生命的罗盘始终坚定地指着一个目标: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
人们常常喜欢谈论个人价值,那么,个人价值的尺度是什么呢?显然,一个事物的价值只有通过另一个事物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有人想说,个人价值以个人本身为尺度,那么,这在逻辑上是同义反复。它需要另一尺度,这只能是作为无数个人集合体的社会。况且,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者难以获得充实的人生。从心理学上看,通过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褒贬而自我褒贬,是人的心理机制之一;而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褒贬总是以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为评价标准的。
能动性追求的支柱——进取性道德
人生的路不平坦,事业的路更坎坷。能动性追求,本身就意味着在荆棘丛生的前方开拓一条新路。
确定目标不难,一往无前不易。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境遇,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绕过了暗礁,有人被浪头吞噬……为什么?
巴尔扎克的回答是寓意深刻的:“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所谓弱者,大抵是只会简单抱怨的沉沦者一一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抱怨自己生不逢辰,抱怨自己与机遇无缘。恰如唐·吉诃德的随从桑丘,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重复他那毫无意义的诅咒:“命运女神是个喝醉酒的婆娘,喜怒无常,而且双目失明,一味瞎干瞎撞。”
人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所谓强者,就是富于进取性品质的人。进取性道德是可贵的。它的价值,海迪在自述中用一句话作了深刻的概括:“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从她的日记和经历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进取是成功的条件,成功是进取的报酬。
进取性道德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热情勇敢、顽强坚韧、奋志精进、勤奋刻苦、谦虚自信,等等。虽然这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字眼,但如果你认真分析一下海迪生活中每一个波折的细节,你就会发现,它们已凝聚成一根有力的支柱,使海迪在能动的追求中发出巨大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