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1982-08-28余炳荣

中国青年 1982年11期
关键词:克利斯朵夫罗曼

余炳荣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是二十世纪初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绩的突出标志。作品通过对作曲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一生的生动描绘,号召人们反抗社会的黑暗和压迫,追求文明、幸福的生活,闪射着强烈的战斗精神和理想光彩,在世界人民中获得了极广泛的声誉。作者因此得到了1915年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克利斯朵夫是这部长篇巨著的主要人物,联结着小说的全部情节和人物。小说共分10卷。前3卷描写了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这个平民出身的音乐神童不能容忍社会的不平,在饱尝了门第差别和阶级歧视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叛性格。第4卷描叙克利斯朵夫以高傲的尊严,对庸俗腐朽的文化开战,结果却累遭排斥和打击。在一场殴打后,他只身逃往巴黎,寻求憧憬已久的法国文明。接下来的4卷,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巴黎的生活,他在孤单的斗争生活中,与青年文学家奥里维结为知己,他们不甘消沉,到法国底层人民中去寻求“真理”。最后两卷中,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接触了下层人民,但对劳动群众采取蔑视态度。奥里维在“五一”游行的冲突中受伤致死,克利斯朵夫逃往瑞士。以后,他在痛苦绝望中隐遁山林,追求所谓的“安宁”,最后在追忆往事中死去。

即使在这种简单的叙述中,细心的读者也许也不难发现克利斯朵夫身上的巨大矛盾性。作为一个音乐家,他认为艺术最为崇高,最能体现人类的爱,主张艺术接近生活,造福人类,但在苦难时,他从艺术中寻求的是个人的精神解脱。克利斯朵夫同情人民和工人运动,但他不相信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个人反抗,强调个人的精神力量,是个顽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在艺术事业上,他尽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有名的作曲家,可是当他不满足于此,而向往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时,个人主义的沉重包袱就束缚着他,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克利斯朵夫这一形象,生动反映了十月革命以前,整整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叛逆、彷徨、追求和幻灭。但也应指出,小说通过克利斯朵夫宣扬的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因为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动性,控诉了资产阶级社会对艺术才能的摧残,激励人民大众起来为争取人类生活的光明前途而斗争。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青年文学家奥里维。如果说,克利斯朵夫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那么,奥里维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奥里维仰慕“思想顶峰”上的学者、艺术家,崇尚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生哲学。他在游行示威中被军警杀死,说明了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理想主义的虚妄无力。奥里维是克利斯朵夫的生动对照,也是对他的必不可少的补充。他们的悲剧下场,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者的必然命运。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作品在刻划人物性格时,比较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并融合进对自然风景的描绘。由于小说是以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为线索,因此作品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作品的风格更显新颖。

克利斯朵夫的模特儿是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但是克利斯朵夫并不就是贝多芬。罗曼·罗兰曾说,这里有“我的影子”,“我不是在写一部文学作品,我是在写一部表示信仰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表现的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罗曼·罗兰的精神。对于一个由资产阶级文化教养出来的作家,这种批判和追求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社会,毕竟与克利斯朵夫的时代迥然不同。欣赏这部作品,只能从历史的角度来加以把握。对作品宣扬的种种观点,都应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重新分析。克利斯朵夫不能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英雄,社会主义社会的年轻一代也没有理由去仿效他。其实,罗曼·罗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作品中,他借克利斯朵夫之嘴这样告诫道: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着我们的身体向前进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猜你喜欢

克利斯朵夫罗曼
雨一直下,“列车效应”在发威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致罗曼·罗兰
罗曼·罗曼: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达摩克利斯之剑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