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两番”实在不实在?

1982-08-28楠铭

中国青年 1982年11期
关键词:总产值国民经济指标

编者按: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这一宏伟目标在全国青年朋友中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反响。许多青年纷纷写信给本刊,对这一目标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说明广大青年非常关心伟大祖国的前途。本刊特请经济理论工作者楠铭同志对青年们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扼要的解答。

问:为什么要用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作为我国本世纪内经济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答: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需要确立综合性的基本指标。基本指标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能集中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第二,能分解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体系。在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社会总产品、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是三个基本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使用时间长,为大家所习惯。长期以来,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历年关于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都把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作为衡量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第一项指标。工农业总产值指标所以成为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首要综合指标,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它可用以反映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生产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及这两大部门之间的物质联系和比例关系。符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二是国民经济计划制定的出发点是工农业中的某些主要产品,这样有利于综合平衡。

但是,工农业总产值这个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工农业总产值只包括工农业两个部门,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如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的产值都没有包括在内,因而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成果不够全面。二是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工业总产值是按照工厂法计算的,产品在成为最终产品之前,每经过一个核算单位,就要计算一次产值,重复计算部分比重较大。三是工农业总产值所表明的只是生产数量,而不反映产品的销售情况。

社会总产品指标与工农业总产值指标相比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企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总产值。但是,社会总产品指标仍包含相当的重复计算部分。

国民收入指标与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和社会总产品指标相比较,从价值形态看,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新创造的价值,没有重复计算。从其构成看,它包括了全部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因而能完整反映生产活动的总成果。从其与国民经济其他指标的关系看,它是积累和消费之和,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物质基础。但是,国民收入指标同样有一些缺陷。一是净产值中的利润部分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二是其中的活劳动部分的大小直接影响净产值的多少,在一定条件下,不利于技术进步和降低活劳动消耗;三是净产值指标不能反映出生产的规模,在制定各级国民经济计划时,综合平衡难度较大。

相比较而言,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作为体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指标,更为鲜明和实际。

问: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有哪些主要依据?

答: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目标的提出,主要依据有:

第一,历史的依据。从1952年到1981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从810亿元提高到7,482亿元,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29年间,工农业总产值提高了8.46倍,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起点也不断提高,因此,国民经济发展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应当看到,在我国以往33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自然灾害、政策失误等因素的影响,从1960到1965年的五年间,工农业总产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从1966至1978年,经济发展基本停滞,工农业总产值10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这就是说,建国以来,损失了或部分损失了近一半的时间。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备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全党全国初步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战略转移,纠正了在经济指导上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经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开始全面回升;政治上实现了空前的安定团结。因此,只要我们在今后20年中,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和重大决策上不发生大的失误,避免出现国民经济基本比例的失调,国民经济保持历史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现实的依据。现实依据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其一,建国以来,经过33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198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能力比1953年提高7倍;1980年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1952年提高21倍;1980年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比1952年提高17.7倍。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如钢材、煤炭、石油、机床、粮食等,都比解放初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的国民经济体系。其二,建国以来,我国科研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不断推动整个生产力的前进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善。同时,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劳动队伍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第三,今后发展战略的依据。在今后20年的经济建设中,经济发展的战略将集中在提高整个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有了这样的发展战略,虽然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例如能源产品的煤、油、电,再如粮食、棉花等等,在产量上并不翻两番,但是,整个社会总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却可以实现翻两番。这是因为,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主要途径是更加广泛地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将显著增加。经济发展战略的上述变化,将促使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在品种上丰富起来,质量明显提高,这必将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实惠,也将给生产带来巨大的实惠。总之,那时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构成和质量构成都会发生变化。

问:在工农业总产值翻两香的情况下,人民生活将有哪些变化?

答: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是可以肯定的。这是因为:

从我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来看,近年来,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逐年降低到30%以内。可以设想,到本世纪末,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也将达到或接近翻两番的水平,社会的总消费基金将大幅度地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增长的速度将大大低于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基金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将有较快的提高。据一些经济专家的预测,扣除价格因素,人均消费水平到本世纪末至少增长2倍左右。

但也必须认识到,即使到了本世纪末,我国仍是个底子比较薄的国家,我们人口多,消费量很大;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别。在这样的国情下,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消费结构可能发生这样一些变化:

第一,消费结构中吃的比重下降,穿的、用的比重要有所提高。吃的方面的副食品,穿的方面的高档衣着,用的方面的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要增加。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的比重也要增加。社会必要消费部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大幅度缩小。

第二,社会福利事业,如各种医疗、文化设施都会得到很大发展,为全体劳动者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组织条件。

第三,各地区、各民族的消费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生活既舒适而又不浪费。

有的青年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消费”作为我国消费模仿的样板,这是不合理的。那样一种“高消费”带有剥削制度的烙印,伴随着高消费,具有畸形的性质。西方的某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他们的“高消费”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生活的稳定和幸福,没有促进公共目标的实现,因而是不可取的。

总之,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不仅意味着全国十余亿人口生活的富足,而且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将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一个历史上贫穷落后的大国,使人人都过上“小康”生活,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猜你喜欢

总产值国民经济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陕西林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千亿元
陕西有色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0亿元
7月陕西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由负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