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头读书研究

1982-07-15李洪林

读书 1982年2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刘少奇同志

李洪林

《刘少奇选集》上卷,多处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其中在《答宋亮同志》这封信里,特别提倡“埋头读书研究”。

刘少奇同志说:“党员埋头读书研究,这一事实并不表现为‘学院派,而是每一个党员从事马列主义研究时所必需如此做的。任何比较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都必须经过这样埋头读书与研究的阶段。”

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是一九四一年。在此以前,我们党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吃过大亏。最严重的一次是十年内战时期,王明把他们那一套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强加给全党,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王明那套左倾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占据统治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一成立就投入迅速发展的革命斗争,而党内当时占上风的意见是注重实践,轻视理论,这就造成全党缺乏理论准备的状况。虽然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已经纠正了左倾错误,但是全党缺乏理论的弱点还没有解决。要引导革命达到胜利,必须切实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在这个时候,刘少奇同志在《答宋亮同志》的信中提出读书的问题。

“任何比较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都必须经过这样埋头读书与研究的阶段。”这个论断,不单单是针对当时的一种错误倾向,而且是有普遍意义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但是工人运动不会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而只能由外面灌输到工人当中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当然是产生于实践当中,而不是谁的头脑里固有的。但是一种理论的出现,不但离不开大量的思想资料,而且必须经过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立足于人类已经达到的智慧高峰,才能创建出这样的理论体系。而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条件下,这样的工作只能由决心和工人阶级同命运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来担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批判地总结了人类进步思想的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谁要想掌握这门科学,必须经过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阶段。即便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也没有必要(同时也不大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现成的著作去寻求马克思已经发现了的社会发展规律。所谓“埋头”读书和研究,就是要钻进去,认真学习和思考,领会它的精神实质,真正使它成为自己的思想,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有严密的体系,有精确的概念,有周密的论证。不经过认真钻研,是掌握不了这门科学的。当然,“埋头读书研究”只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必经阶段,并不是最后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也只有在实际应用当中才能检验所学到的知识,并且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而且,提倡埋头读书研究,并不是要人去当书呆子。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马克思主义也要求我们用这种态度对待它的书本,不能搞本本主义。但是不管怎样,不经过认真读书研究的阶段,是不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当年刘少奇同志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得到完满的解决。在整风运动中,大家认真读书,联系实际,总结历史经验,使全党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并且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我们党在思想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夺得了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今天,客观形势更需要提倡“埋头读书研究”。这不单是因为四化建设极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它所造成的后果,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

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候,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使我们又一次面临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不过起初我们党是清醒和谨慎的。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解决这个矛盾,办法是学习。建国以后,我们在认真读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党内有很好的学习风气,整个社会都有很好的学习风气。

可惜这种风气没有一直保持下去。一九五七年我们党本来要进行一次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就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实事求是。结果这次整风没有按原定计划进行。第二年在“大跃进”运动中,主观主义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发展起来。当时也强调解放思想,但是有时却被某些人理解为从马克思主义下面“解放”出来,结果,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都被丢掉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被冲乱了。三年困难时期,一度对经济理论和哲学有所重视,党内也认真读了一点书。这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恢复,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兴趣又渐渐淡漠,而夸大了的阶级斗争理论却一天天膨胀起来。它的地位不断上升,最后终于变成支配一切的“纲”了。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间,是非都弄颠倒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原理,都被说成“修正主义”,而一些错误的理论,却变成“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场大破坏。由于是非颠倒,造成了空前严重的思想混乱。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思想上理论上的清理,许多是非已经澄清了。特别是对两个“凡是”的观点的批判,挖掉了左倾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真理在我党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实现历史转折最重要的思想条件。由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才能在三中全会以来,从实际出发,制定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但是,由于左倾的理论和实践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别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当中,占有支配一切的地位,有相当多的人,误以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三中全会纠正了这种错误的时候,中毒较深的人以为我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他们一听说我们党重申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便以为是要回到左倾理论的支配下面。其实那一套左倾理论,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三中全会的路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打破统治多年的左倾思想的束缚,才制定出来的。

打破左倾思想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中思想战线的主流。但和主流同时存在的,也有形形色色的支流。它对于三中全会的路线,是干扰的力量。这些支流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在追求真理当中误入歧途;有的是从左倾思想束缚下冲出来又跌入另一个极端;本来就没有消灭的资产阶级思想,当然要乘机表现自己;现代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也要渗进我们的国土。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我们在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坚定。所谓政治上的坚定,就是坚决相信党的路线的正确性,并且能结合实际,把它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仅仅指靠组织性纪律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而且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不但了解我国社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而且知道它将向哪里发展,以及如何发展。有了这种理论修养,才能明白党的路线为什么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贯彻这条路线的时候坚定不移,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识破和抵制各种错误的东西。

“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它从反面提供了这样一条教训:左倾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能够占据统治地位,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理论准备不足。如果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必要的理论准备,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也就不致于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同时也不会风行无阻了。现在,那一段历史弯路已经成为过去,政治上的错误已经纠正。从党中央来说,正确的思想路线已经确立。但是,就全党来说,提高理论水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因此,为了贯彻党的路线,为了排除从左面和右面来的干扰,为了防止再一次上当受骗,为了避免“文化大革命”那种历史重演,就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要坚持,就得学习。在这个时候,重温刘少奇同志“埋头读书研究”的主张时,觉得更有现实意义。因为现在有的人,岂止不“埋头”,而且根本不读书。这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是很危险的。

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政党。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每个党员都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但是却应该要求每个党员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担负各级领导工作特别是比较高级领导工作的党员,尤其应该认真学习,也就是“埋头读书研究”。因为在他们的肩上,担负着本地区或本部门乃至全国的责任。他们的一得一失,已经不单纯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着千百万人民的命运,关系着四化建设的前途。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说过:“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且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批判两个“凡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并不是反对读书。其实两个“凡是”并不是主张认真读书,而只是为了坚持左倾错误,按照某种需要去搬弄只言片语罢了。我们批判两个“凡是”,正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去武装人们,正是要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现在的学习条件,比抗日战争时期好多了,又有了在理论学习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很多立志献身四化的人都有强烈的学习要求。在这种主客观条件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志埋头读书研究,并且在四化建设的实践当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1.00元)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刘少奇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