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战文学国际座谈会论文汇编》

1982-07-15

读书 1982年11期
关键词:致词阿兰座谈会

柳 门

中国抗战文学国际座谈会曾于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巴黎召开,应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荷兰、意大利、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作家、学者一百数十人,宣读论文三十篇。目前,由出面邀请并主持、接待的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LaFonda-tionSinger-Polignac)将全部在座谈会宣读的论文汇编成集,以十六开本、四○二页、优质纸印成一厚册出版。

或许为着便于同声传译的缘故吧,座谈会召开时应用的语言仅限于英、法、中三种,所以这次论文汇编仍旧沿用作者当时采用的文字刊行。计英文十五篇,法文九篇中文七篇。

汇编的第一篇文章是当时的司法部长、法兰西学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的导言式的致词。

在致词里,阿兰·佩雷菲特把一九四○年至一九四四年受强邻侵略而引起身受其苦的法国作家的反应,来体验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在浴血抗战中抵御外侮的中国作家的心情。接着,他说:“在占领的奴役下,在威胁的气氛中,作家被逼追回转到自己使命:写出具有持久性的作品。”

阿兰·佩雷菲特还进一步解释说:“对敌人占领的反抗,产生另外一种更为基本的反抗,这就是作家对事物的时间与腐蚀的反抗。敌人的占领足以启示作家,因为作家是反抗性人物;在反抗中,存在着作家的自由。”

“作为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散文家也好,作家负有运用语言及维护自由的任务;他对两者都负有相同的任务,他对两者都要严格遵行。这是作家的天职,这是作家的责任。”在这里,阿兰·佩雷菲特道出了抗战中作家的职责与任务。

佩雷菲特《致词》以下,共分七个部分:一、抗日战争及其在东北的预发征兆;二、延安的大作家,向丁玲致敬;三、大后方的作家们;四、文学里的抗战、革命与民族主义;五、四川才子;六、诗人们:向艾青致敬;七、戏剧与口头文学。这里共收论文二十九篇。这些论文的大致内容,可以参见我在《读书》一九八○年第十期发表的《中国抗战文学国际座谈会在巴黎》一文。

为着标志座谈会的胜利结束,这次中国抗战文学国际座谈会召开的创导人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于如伯提出了相当中肯的结论。这篇文章,列在全书最后。他称赞这次提出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包括抗战期中有关文学、戏剧各方面的活动;来自亚洲、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地区的专家们贡献了他们研究的成果与感想。他说,“其中艾青、刘白羽、徐、孔罗荪、吴祖光、马烽、许芥昱七人还是当年在中日战争期中亲身参与的,文学艺术活动的作家。他们个人的经历与回忆,大大地增加了听众对于这些惊天动地、鬼哭神号的岁月的了解与体验。”

接着,他认为此次座谈会,引起大家对于一向被人忽略了的中国文学史上这一个时代的重新注意。他觉得中日战争以前二十五年期间的五四文化运动,产生了发现新的世界与创造新的语言的朝气蓬勃的作家。在中日战争以后,是内战的重新爆发与人民中国的建立,和决定改变人生的作家的大动员。这三个时期的文学,都各别具有其重要性,为什么就是八年抗战的文学作品,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LaLittératureChinoise autempsdelaGuerredeRésis-tance cpmtre le Japan. La Fonda-tionSinger-P alignac.Paris.1982.350Fr.)

猜你喜欢

致词阿兰座谈会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善良是最好的名片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聆听习主席元旦致词感赋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召开行业、系统座谈会
旁敲侧击
唱戏的老侯
听龙永图讲“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