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万颗心的回响

1981-08-20

中国青年 1981年3期
关键词:祖国人生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有多少人被卷入?难以估算。

在“讨论”展开的这七个月里,编辑部收到参加讨论的信稿就达六万件。其中,不少的信稿是几十、上百青年联名写的。从这六万多颗心的回声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用切身的经历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回答了潘晓提出的问题;他们在真诚坦率的思想交流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们在热烈地称颂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讨论”越出了青年的行列,长辈们也举笔畅谈这一代青年大有希望。

“讨论”向空间扩展,牵动了海外赤子之心,增添了他们对祖国的期望。

他们是这样回答潘晓的

“人都是自私的”吗?不少读者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用所见所闻的客观事实和自身的经历有力地证明:“人不都是自私的”,“人,有自私的;人,也有高尚的。”有的情真意切地叙述自己来自生活的体会:

“在我17年的蒙冤和申诉的过程中,如果不是素不相识的人的慷慨帮助,也许我早已饿死在上诉的途中了。我遇到不少官僚主义者和滥用职权的人,但也遇到过《神圣的使命》中王公伯式的干部。这许许多多的‘好人和‘恩人,在我心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整体,这整体的名字就叫做:‘人民!这个词,对我来说,是那么亲切,它带给我永恒的光明和温暖。哪怕是处在零下20度的严寒里,我的心也不会结冰。”

忘我高尚的人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信稿都谈到了这一点。

“想想我们敬爱的彭老总吧。如果说在战争年代他只是出于自身解放的‘本能而战,那么革命成功之后,他该享福了吧?可是,他面对虚假,想的是‘我为人民鼓与呼!在遭到无端的打击、罢官之后,他明知前途会有更大风险,却决不屈服,‘说我人民话,办我人民事,宁为真理死,也要把真理说!想想吧,一个曾经出生入死的功勋卓著的大元帅,为了说真话而……他图的是什么?岂是以‘为自我的‘本能可以解释得通的么?!”

对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人生态度,不少读者作了分析和帮助。

“在现实中,‘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并不是先进的人生态度。”“‘在利己中利他的公式对于社会主义国度的公民来说,是一种较低的要求。”

“现代生产力正在创造这样一种社会:人不是在实现自己的个体时,客观上实现了整体,而是在实现整体中实现了自己的个体。完全的个人奋斗的时代终将过去,这就是现代价值观念和人本主义的区别。”

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中,损人利己是卑鄙的,而“利他主义”是崇高的。

“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助人为乐的优美、崇高的精神。”“不要一谈‘自我解放,就要喊‘个人主义万岁!人应该通过认识个人的价值去建立一种富有自我尊严的生活,去培养一种严肃的独立的生活态度。爱人类,永远不忘记关心帮助别人和对社会正义、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人生的真谛在于创造

“生活是创造者的艺术”“人生的真谛在创造者的双手中”这是许多青年通过讨论悟出的真理。

“看了韩方同志那篇《从抗争到开拓》的文章,我激动了,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编辑同志,请你们转告韩方,是他的信又重新点燃起我心中的火。他说得真好:‘人生的真谛:它不是在分享者的私囊里,而是在创造者的双手中。”

“讨论”象滚雪球似地激励青年们奋起。潘晓的信促使浙江的周晓东给党中央写“自荐信”,周晓东的自荐信又引来了成百青年的呼应。

周晓东在《让我们用血肉来拥抱世界》一文中说:

“潘晓同志的信,促使我下决心给党中央负责同志写了一封‘自荐信:请求党和人民交给我一个最穷的公社或某个局部地区,我有信心叫它五年改观。我知道,困难重重,风险不小,我也自知没有特殊的本领。可是,我有一颗赤子之心,有十多年深入社会、观察社会所取得的一些实践经验,有旺盛的求知欲,还有充沛的精力。如果我的请求得到批准,我将遵循党的三中全会方针,依靠人民,踏踏实实地干下去。我愿把我的血,洒在这块土地上。”

周晓东的文章发表以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作者直接收到各地青年来信200多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几乎是这些青年的共同心声。他们说:

“想想彭老总、张志新,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吾辈爱祖国,报之以贱躯!”“我愿用自己的血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铺一条道路!”好多青年表示:“如果你(周晓东)的自荐成功,请允许我们和您一起干吧!最苦最累我不怕。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江苏高保平在写给周晓东的信中说:

“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我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你的信后,犹如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知音。读着你的信,就象看到你正在思索、奋进、实干一样。我深深地敬佩你在生活的锤炼中迸发出来的生命火花,我衷心希望你的‘大志能得到批准。

“晓东同志,俗话说:‘一只筷子易断,十只筷子难折。我和我的几个战友,都愿做你的助手,和你一道为加速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

青年们说:“尽管我们心灵上还留有创伤,但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作为一个创造者,我们应竭尽全力,作为一个开拓者,我们应无所畏惧。即使我们碰得粉身碎骨,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用心血铸成的遗产,一串向前迈进的脚印。”

感谢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我们反复读着胡乔木同志的谈话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越读越激动,越读越兴奋,真是百感交集。感谢党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感谢党对我们的理解、信任和引导。”

这是青年们来信的反映。

我们的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的事业需要人民和党同心同德。由于历史性的灾难,使一部分青年同党的感情有些疏远。在这场讨论中,青年们切身体察到党的实事求是作风的恢复,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党有了更多的暖交流。江苏解放军某部一青年来信说:

“自从《中国青年》发表潘晓来信之后的四个月来,我一直怀着极度兴奋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窥视着这场讨论……党的领导对这场讨论如此关心和热情,这使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党的亲切和温暖,党的伟大体魄的存在。站在党的面前,我又自感愧恨不已。我不应该隐匿自己的灵魂,我应该向党坦露自己的真心。”

山东项学明在信中说:“人们互相传阅着潘晓的信,各自倾诉着不同的遭遇,发表着不同的见解。的确,在这十年浩劫的历史大悲剧中,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潘晓的影子。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党和人民已经伸出温暖的手,亲切拥抱我们这些‘遇难儿了。我们为亿万个‘潘晓的得救感到高兴。”

青年们看到党的传统作风的恢复,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云南解放军某部一战士说:

“对于这场讨论,有些同志怀有担心、疑虑的心理。他们认为:青年人是在给党出难题。其实,这种平等的讨论正说明党的传统作风又恢复了。在‘四害横行的年代里,党的传统作风被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被践踏了。我们这些晚生后辈没有品尝到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这些十年浩劫中挣扎出来的孤儿,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要向母亲诉说委屈,甚至给母亲提了一些意见和要求。受过寒冬的人,怎不爱三月的阳春,吃过黄连的人怎不想蜂蜜的甜味。各级领导要理解我们的心情。

“党报关于《人生观讨论值得重视》一文发表后,我们沉闷的心情感到格外的舒畅,好象和妈妈疏远的距离缩短了。我们这一代并不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张铁生,也并不是不懂事的孩子:左手拿着窝窝头,右手又伸向妈妈要白面包。我们一定会体察国家的困难,体谅党的难处。”

加深了长辈们对年轻

一代的理解和信任

青年们讨论人生意义,为什么能引起一些前辈长者们的极大兴趣?一位上了年纪的、忍受着病痛折磨坚持阅读讨论文章的副教授作了很好的回答。他说: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从这些文章中,我真正地认识了这一代青年,我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

河北柳亭来信说:

“一场人生意义的热烈讨论把我这个巳迈入中年门坎的人也卷进来了。我那颗原已“古井不波”的心,又掀起了波涛。读着这一封封信稿,心中仿佛注射进一股股新鲜的血液。从这一段段诗一般的语言中,我看到了无数颗水晶一般剔透的心。且不说他们观点的对错,光是那探索的勇气、无讳的直言、深沉的思索、磊落的胸襟,已使我十分佩服了。读了他们的信,我重新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光明。我觉得中国还是有希望的,毕竟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在思索、在搏击。深沉缜密的思考,大有作为的搏击啊!”

江西高康俐激动地来信叙述:

“第七期的《中国青年》使我流了泪,我的心又被燃烧起来了。中国青年一代是大有希望、令人感奋的一代啊!编辑同志们,一定也为这一代青年感到自豪吧!他们虽然被十年动乱摧残了美好的理想、抱负,有人失去了前途,有人失去了家庭,有人失去了信仰,有人看透了,但,为了盗来真理之火,还是有普罗米修斯式的青年啊!”

淮北中关野草坦率地谈出了自己对青年一代认识的变化:

“我一直在以偏见的、狭窄的、自私的心理,揣测着我国现阶段的青年,认为他们没有思想、没有理想,他们在沉睡……然而,《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人生意义讨论的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给我讥嘲得面红耳赤。

“青年是有希望的!”

增添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期望

海外赤子的心与祖国青年的心也是相通的。他们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期待着民族的希望。这次讨论,使他们看到了八十年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久居香港的青年读者张惠林来信说:

“我是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自小居于香港。自从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后,才真正地、细致地关心和了解自己国家,并实实在在地在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爱我的国家,我爱自己的民族,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到来,我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懂得活着应该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我要求自己无愧于心,对己、对人、对国家、对民族,我要活得有意义。

“这一次人生意义的探讨,除了探讨人生意义在八十年代的特定内容外,还反映了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他们不是苍白的,他们不是消极颓废的,他们在经历了挫折、失败和痛苦之后,更坚强地站起来了。他们将努力肩负起八十年代中国命运和民族希望,他们将带来中国又一次的曙光。”

回国旅游被什么事情吸引住了?刘云月的来信说:“回来参观游玩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但是,当我一踏进祖国大门,就被贵刊这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含着泪水,把潘晓同志的文章一口气读了三遍,而且还嫌不够。要说是对作者的同情,不如说是为祖国三十年来第一次这样开展探讨人生意义的公开讨论而感到高兴更妥切些。”

“我相信在这次长时间的旅游中可看到各地青年人在实际行动中回答人生的意义。回港后,我一定要把这场‘人生的讨论在朋友中传开,让海外赤子的心与祖国青年的心相连。”

一位香港的中年读者林老九来信说:

“相通的,哪里只是青年们的心呢?我这个‘外流的中年人的心,不是也被祖国青年们的火热的心紧紧牵动着、畅畅地沟通着吗?”

“思想宝库感到有所充实,生命的火花再次熠熠迸发,那是重读到《中国青年》之后……”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讨论“轰得青年们从‘抗争转为‘开拓,轰得青年们要用‘血肉拥抱世界。同时,也轰得我这个‘逃兵热血沸腾,抑制不住揭笔而起的满腔激情,投身到这场充满青春活力以及人生哲理的讨论的行列里来。”

人生意义的讨论在我们杂志上是结束了,但生活的列车却刚刚起步。让我们努力扩大希望之光,在探索和创造中奋力开拓人生之路吧!

朋友们,我们还年轻!

猜你喜欢

祖国人生
我最亲最爱的祖国
点赞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我爱我的祖国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