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青年及其革命精神

1981-08-20肖超然

中国青年 1981年7期
关键词:邓中夏五四李大钊

肖超然

五四青年节就要到来了。

六十二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它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一定意义来说,也是一次青年运动。站在这个运动先头的是几十万青年学生,而在运动中发挥了组织和领导作用的也多是当时先进的革命青年。

“五四”的膏年代表人物及其分化

五四时期,群众爱国运动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和活跃分子都很年轻。今举其代表人物列表(见下页)。

从下面这个很不完备的简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表中所列人物都是青年。即便是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当时已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年龄也不过三十左右。

第二,表中所列人物,在当时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后来所走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五四运动中都或多或少起过积极作用。

第三,表中人物从李大钊到谭平山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中坚,是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的卓越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五四”青年的革命精神。

第四,表中从许德珩到匡互生是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都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在这些人中,不少人一直坚持革命立场,不断追求真理与进步。但也有人如张国焘,五四时期虽曾宣传过马列主义,并参加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当时也可说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却由于世界观没有得到根本改造,后来半路落荒,走入歧途,最后背叛了革命。

第五,表中从胡适到段锡朋是资产阶级右翼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参加了五四时期反对封建文化思想的斗争。在运动的高潮中,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作过很激进的表演,如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示威队伍的临时指挥,罗家仑曾代表示威群众到东交民巷美国使馆面交《说帖》等。但是,运动的高潮一过,他们很快就暴露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反对群众革命运动,成为人民的敌人。

上述三部分青年的不同道路,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提供了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总结和记取的重要历史经验。

“五四”青年革命精神的主要表现

以共产主义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五四”青年,都有解放思想、寻求真理、反对旧传统旧教条的精神。他们当中以李大钊、毛泽东最为突出。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夕写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今》等文,都是富有进取精神的战斗篇章。他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进于真理”。“苟其言之确合于真理,虽一时之社会不听吾说,且至不容吾身,吾为爱真理之故,而不敢逡巡嗫嚅以迎附此社会;苟其言之确背乎真理,虽一时之社会欢迎吾说,而并重视吾身,吾为爱真理之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这是说的何等好呵!真正表现了他那江流不转、屹然独立的气魄。

针对孔学旧教条束缚人们思想的危害,李大钊尖锐抨击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为了使人们从孔教的迷信束缚下解放出来,他表示“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

毛泽东同样具有这种为救国救民立志寻求真理的精神。还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他就曾表示决心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再次明确指出:“我们的见解,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正因为他解放思想,不为旧的教条和迷信所束缚,所以当中国的大多数人还沉睡于宗法封建思想之下,不少知识分子仍迷恋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不仅东方的封建文化思想需要改造,就是“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这样有真知灼┌──────┬───┬────────────┐│姓名│年龄│身份│├──────┼───┼────────────┤│李大创│30│北大教授│├──────┼───┼────────────┤│毛泽东│26│湖南新民学会负责人之—│├──────┼───┼────────────┤│周恩来│21│天津觉悟社负责人之—│├──────┼───┼────────────┤│邓中夏│24│北大学生│├──────┼───┼────────────┤│高君宇│24│北大学生│├──────┼───┼────────────┤│黄日葵│22│北大学生│├──────┼───┼────────────┤│何孟雄│21│北大学生│├──────┼───┼────────────┤│缪伯英(女)│20│女师大学生│├──────┼───┼────────────┤│郭隆真(女)│25│天津觉悟社负责人之—│├──────┼───┼────────────┤│邓颖超(女)│16│天津觉悟社负责人之—│├──────┼───┼────────────┤│陈望道│29│浙江第一师范教员│├──────┼───┼────────────┤│谭平山│33│北大学生│├──────┼───┼────────────┤│许德珩│26│北大学生│├──────┼───┼────────────┤│朱自清│23│北大学生│├──────┼───┼────────────┤│钱玄同│33│北大教授│├──────┼───┼────────────┤│刘半农│29│北大教授│├──────┼───┼────────────┤│张国焘│22│北大学生│├──────┼───┼────────────┤│刘仁静│18│北大学生│├──────┼───┼────────────┤│罗章龙.│24│北大学生│├──────┼───┼────────────┤│匡互生│28│师大学生│├──────┼───┼────────────┤│胡适│29│北大教授│├──────┼───┼────────────┤│傅斯年│24│北大学生│├──────┼───┼────────────┤│罗家仑│23│北大学生│├──────┼───┼────────────┤│段锡朋│26│北大学生│└──────┴───┴────────────┘见的主张。有根据的怀疑是通向真理的阶梯。毛泽东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很快找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决不是偶然的。

探索并非目的,破旧是为了立新。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们在批判旧传统、旧教条的过程中,一般的都遇到了一个探索道路和寻求真理的问题。当时不少进步团体都发生了关于“主义”的论争。而一旦这些先进青年认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真理,社会主义是通向富强的道路时,他们就立即投入了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战斗。

由李大钊参与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进步政治学术团体之一。它的许多成员如毛泽东、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缪伯英、浑代英、张闻天、沈泽民、杨贤江、郑伯奇、许德珩、杨钟健、朱自清、刘仁静、王光祈、曾琦、陈启天、左舜生、李璜、余家菊等,当时都是青年。由于成份复杂,这个团体成立不久,就发生了“方向”问题,即所谓要不要“标明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不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李大钊、邓中夏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青年,坚持真理,为信奉社会主义而积极斗争。1920年8月19日,少年中国学会北京会员于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茶话会,讨论了标明主义的问题。在1921年7月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上,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等采取一致的鲜明立场,多次发言,要学会改变原来空泛的宗旨,信仰社会主义。当左舜生、邰爽秋等人说什么“本无规定一种共同主义的必要”,并不无威吓地说:“强定一种共同的主义,必致因大家意见不同引起分裂”时,邓中夏当即针锋相对地回答说:“至于规定主义,怕引起学生分裂,我想苟于创进少年中国有益,即破裂亦何妨!”这是何等的明快、果决!它充分显示了五四时期先进青年为寻求、信仰社会主义真理而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二,他们都有忧国忧民、救国救民、公而忘私的精神。五四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蹂躏之下,如毛泽东所说,“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怎么办?必须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此,他们都自觉地承担了艰苦的磨练:或者象蔡和森、周恩来,远涉重洋,寻求解放祖国的道路。前者一家四口(包括蔡和森年已54岁的母亲葛继豪老人,妹妹蔡畅同志和他的爱人向警予同志),于1919年11月去法国勤工俭学,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年仅19岁,抱着“蹈海”救国的决心和“破壁”、“济世”的大志,东渡日本学习本领,临别与友人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是多么壮阔的胸怀!或者象毛泽东,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加以实地的调查和研究。总之,他们都胸怀天下,意境高远,把救国救民视为一代青年应尽的责任。这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公而忘私的精神,正是今天志在实现祖国四化的青年一代需要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第三,他们都有踏实勤谨、向工农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五四运动以前,毛泽东多次深入农村、工厂,了解工农疾苦,向工农学习,这已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了。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谈邓中夏的事迹。五四时期,邓中夏是北大中文系学生,后转入哲学系学习,在北大前后六年。他勤奋学习,成绩优秀。但他不是书呆子,而是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热切关心国家命运,广泛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并踏踏实实地为工人农民服务。那时他不仅是“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发起人之一。讲演团在阐述它创立的宗旨时说:“平民教育,普及教育也,平等教育也。学校教育惟饶于资财者之子弟始得享受,而寒酸之子弟及迫于生计而中途失学者不与焉,未足语于平民教育。苟乏术以救之,则人民智识必大相悬殊,社会上不平之景象,必层见叠出,共和政体必根本动摇。补救之术维何?厥曰露天讲演,刊布出版物,亦所以补助学校教育之所不及者也”,“我们天天鼓吹救国,可是实行下手的地方在哪里?救国的先决问题,是要不要民众觉悟的努力。那么我们对于平民教育又安可不加以十分的注意。”在这里,讲演团虽然还没有完全跳出教育救国的框框(在旧中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平民教育的口号,也觉不够鲜明,缺乏明确的内涵。但是,它着眼于广大民众,着眼于饶有资财者之外的广大“寒酸子弟”和失学青年,着眼于要提高广大民众(包括工人农民在内)的觉悟,这无疑是可取的。

实际上,在五四时期,象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何孟雄等先进青年,他们在讲演团中的活动,主要是组织讲演团团员,利用节日假期,到市内的许多闹区向市民作讲演;或到郊区的丰台、长辛店、海淀等地,向当地的工人农民作讲演。他们经常冒着严寒溽暑,徒步几十里或上百里,向广大工农作宣传。1920年冬,他们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挤出大学学习时间,到补习学校去为工人及其子弟上课。他们“向工友们讲解革命大义,同时对工人生活非常关怀,事无巨细,有求必应,故工人称学校为工友之家”。工人“不再把教员当成一般穿长褂儿的先生看待”。正是在向工农学习,为工农服务的过程中,“五四”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日益认识到劳动者的伟大,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趋坚定,成了工农的挚友和引路人。

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的革命精神,是我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继承这种光荣传统,发扬这些革命精神,让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烈绚烂,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猜你喜欢

邓中夏五四李大钊
邓中夏:化成灰我也是共产党员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邓中夏:用生命诠释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