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乱中读板桥家书

1981-07-15李枝葱

读书 1981年5期
关键词:动乱板桥郑板桥

李枝葱

我自小就爱读书,古今中外,各类书籍都爱读。这些书,有的是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有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册,有的是宏大博深的知识宝库,有的象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们给了我知识和力量,在我成长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在动乱之中读郑板桥家书。十年动乱的那些日子里,学校早就停课了,老师们正在挨斗,学生们被组织成许多“战斗队”,整天搞“文攻武卫”和打砸抢抄抓。那时,我十分想读书,可无书可读,几乎所有的书籍不是被烧,就是被封。一次,偶然在“破四旧”的劫火余灰中拣到一本被烧得焦头烂尾的《郑板桥集》,我真如获至宝,高兴极了。因为我早慕郑板桥的书画之名,十分欢喜地把它偷偷地藏起来,悄悄带回去,一口气读完了那十六篇家书。

“十六篇”大都是板桥先生早年于焦山读书和中进士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任上寄给其弟的书信。内容不外是谈论治学、为人和一些家事。这些看来很普通的几封家书对我却多么新鲜和具有吸引力!在这些家书里,他谆谆教诲子弟“从贫贱”、“尚勤奋”、“明理作个好人”(他当时的好人标准当然是封建社会的)。他要家人亲自参加劳动,“习舂揄蹂簸之事”,以劳动为荣,提倡一种“靠田园长子孙”的自食其力的风气。他自己不治高宅广第和多余田产,而是“筑土墙”、“结茅屋”就满足了。同时,他还教育子弟热爱农民,尊重劳动群众,不可盛气凌人、欺侮弱小。他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农民受苦最深,农民一生辛勤耕作,养活地主,所以“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他还大胆地把封建知识分子、素称四民之首的“士”列为“四民之末”(四民指农民、工人、商人、士人)。他的这些进步主张和品格是和他一生中只作过十年左右的七品县令,有机会长期接近下层,体验到劳动群众的苦处分不开的。他不信“天命”。他认为一个人的作为不是由“先天”而定,而是取决于“后天”。他说,一个人只要“奋发有为,精勤不倦”,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之,他赞同“王侯将相岂有种乎?”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主张爱惜人材。

读了板桥家书,我把其中的内容讲给了周围几个很要好的同学听,他们也感到新鲜,这本书,就在我们中间流传开来。后来,我们又读了不少书。越读越感到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时光,抓紧学习,增长才干,将来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再不能跟着他们胡闹了。于是我们几个同学便组织了一个“长春”学习会,编了一个不定期“出版”的名曰《长春》的小报,算是我们的学习园地。我们中间,有的喜欢书法篆刻,有的喜欢诗歌文艺,有的喜欢数学理化,根据各人的爱好,我们每隔几天就把自己学习的心得或作品公布在小报上,互相观摩。这样一来,有些人说我们“不关心国家大事”,是“糊涂虫”、“逍遥派”。其实,我们看不惯那些英雄们的胡闹,于是,有的同学退出了自己原来参加的派性组织,我们中无人去参加武斗和打砸抢抄抓,有的还冒着危险保护老干部、保护老师。我们在动乱中坚持学习,逐渐懂得了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提高了辨别真假、善恶的眼力。同时我们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很快得到了提高。现在,我们之中,有的是工厂的技术员,有的是业余作者,我的书法篆刻就是那时候打的基础。这就是“板桥家书”之所以使我难忘的原因所在。前年,《郑板桥集》出版了,我立即买了一本。我不仅重读了“板桥家书”,而且还读板桥的诗,学板桥的字和画。当然郑板桥是生活在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的一个知识分子,有他的局限性和某些缺点,但他爱人民,为人正派,为什么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一九八○.十二.二十

猜你喜欢

动乱板桥郑板桥
陆海之纵
“乱七八糟”源于两场动乱
浅谈民主与科学
板桥善诵
板桥河
郑板桥劝学
甲午随吟
及时雨
达赖搞分裂又出新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