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知识,追求知识
1981-07-15宋宁
宋 宁
愚昧和无知是孪生子,愚昧往往是由无知而产生的。相反,智慧则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人认识、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遨游太空,潜入海底,登上月球,使自然臣服于人,为人所利用;人自身的进化,从野蛮的动物式的生活,进入人的生活,讲礼貌,讲文明,讲道德,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完善,决定的是人的生产实践,但都和知识的积累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也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武器,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没有知识的武装。马克思主义是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先进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也是继承人类先进文化遗产的知识的宝库。没有起码的知识,就难以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掌握、运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我们应当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也要看到它是由知识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创立的,在我国首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也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因而,理解、领会这一学说,需要有必需的知识的准备。
人类的生产世代相续,从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也世代相传,知识造就物质和精神的文明,给人以智慧和聪明,是人类永恒的伴侣。没有知识的积累、传授、利用,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文明,不会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但是,纵观人类历史,并非人人都热爱知识,追求知识;历史上既有诅咒知识、摒弃知识的知识虚无主义者,更有摧残、剿灭知识的刽子手。
摧残、剿灭知识的刽子手,要数中世纪的神学。当时,神学君临一切,哲学成了神学的侍女,一切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分支。科学被捆绑,真理被禁锢,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家被投入火刑场。神学要摧残、剿灭知识,是因为知识的传播意味着理性的抬头,独立思考能力的活跃,这是神学的致命伤。霍尔巴赫说:“不可理解的东西,是任何宗教的基础”,“不谬性,是神赐给教会的唯一特权。”唯其如此,一切受中世纪神学毒化、腐蚀的人,只应该向神顶礼膜拜,到神那里去讨教知识,接受启示。不但“不应该信赖自己的感官,……只应该信任僧侣的感官,因为僧侣的感官比凡人的感官细致得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完全没有大脑,不然就是有个发育不良的大脑。”这就是说不能有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一切都只能接受神的支配。只有摒弃理性,放逐知识,扼杀智慧,神学才能施展淫威,攫取权力,征服人心。在漫长的欧洲的中世纪,不但知识遭蹂躏,科学被侮辱,人本身生存的价值也被否定。但是,只要人存在着,理性、知识就不能被剿灭,这也就决定科学必定要战胜神学。
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二十世纪,欧洲的中世纪已作为历史的陈迹远远地抛在我们的身后。二十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是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以后,两三百年来,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我国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急起直追,学习科学,学习知识,学习技术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谁也不会想到,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十年的时间里,竟会在我国出现一场象欧洲中世纪那样摧残文化、知识的浩劫,制造这场浩劫的刽子手就是林彪、“四人帮”。林彪、“四人帮”以科学为寇仇,斥知识为罪恶,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越多越愚蠢”,他们焚书坑儒,封闭学校,解散科研机构,残害知识分子。偌大的中国,在十年时间中,书林 凋蔽,学园荒芜,文坛冷落,文化领域成了一片沙漠,人们陷于极度的精神饥渴之中。十年动乱,我国的国民经济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造成了物质上的巨大的损失;而摧残文化,摧残知识在精神上所造成的损失,同样也是难以估量的。且不说历史上一切革命的阶级都热爱、追求知识,凡是对社会、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的人,也都切望拥有丰富的知识,林彪、“四人帮”如此仇视知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反动面目。
粉碎“四人帮”,情况完全不同了,知识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手里。在学校里,我们又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书店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人头攒攒,文艺舞台百花竞放,新秀辈出,在理论问题上,互相探讨、切磋、问难,新说纷呈。人对曾经失去的东西往往是特别珍惜的,正是经历了长期知识的饥荒,许多人格外感到知识的可贵,表现了如饥如渴的求知的热情。但是,要使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成为我们社会的普遍风气,还需要大家努力。这里我只想说一件事情,即对知识分子的观感。我觉得热爱知识是应该和尊重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的,一百多年前的费尔巴哈就是这样主张的,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倘若我不先爱我自己,崇拜我自己,我怎样能去爱和崇拜那些于我有用并给我福利的东西?倘若我不爱我的健康,我怎样能去爱医生?倘若我不愿意满足我的求知欲,我怎样去爱老师?”漠视健康的人,不会爱医生,逃避学习的人,不会爱老师,同样,如果轻视知识,也就不会尊重传播知识、用知识为人民造福的知识分子。全国解放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轻视,他们政治地位低,头上的帽子不少。许多人不是因为出身不好,就是因为求学于旧社会,有所谓历史问题而受人非议。有的人又因不满现状,经常发点愤世疾俗的言论,因而运动来了往往首先挨整。粉碎“四人帮”后,他们的地位开始改变,低着的头慢慢抬起来了,被压制的积极性逐渐发挥出来了,有人就为此而惴惴不安,唯恐知识分子“翘尾巴”,更怕他们有职有权。为什么会这样呢?恐怕就和轻视知识有关。当然,和每个人都有缺点一样,知识分子也是有缺点的,但是,知识分子的缺点并非来源于他们的知识,知识和他们的缺点并无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认为知识是一种违禁品,总是怀疑其中有没有夹带进私货,致使一个人的知识增长了,毛病也就多起来了,因而对知识分子有点苛求,对他们的缺点不是热情地帮助改正,而是求全责备。我想,如果我们大家确是热爱知识,改变了对知识的态度,爱屋及乌,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和态度大概也是会随着改变的。
知识是要“求”的,叫做“求知”。许多同志解放以前没有条件上学,被剥夺了求知的权利,这是旧社会的罪恶。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没有时间学习,这也有客观的原因,今天却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学习了。过去造成了知识的空白,今天一定要下决心补上这一课。爱尔维修说,无知会“产生懦弱和懈怠。”无知不但会给建设造成困难,而且会带来心理上的弱点和缺陷,如因循守旧,缺乏创造精神,没有主见,等等。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才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工作才有创造,四化才有前途。
卢纯田
奇怪的署名法
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是他爸爸的儿子”,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废话或笑话。然而这种可笑的天真却出现在我们许多出版物的扉页中。一九七五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的扉页上写着“《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一九七八年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上标着“《英汉医学》词汇编纂组编”。即属这类可笑的称呼。现在类似情况不在少数。我以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在出版物上署译者的名字,可用笔名,也可不署名。署集体的名必须是有意义的(如“××出版社编辑部编”、“本社编”)。现在这种署名方法是“史无前例”的产儿。这个“空前”的创举,应成为“绝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