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掉“尾巴”
1981-07-15柳松
柳 松
一个人如果屁股上真的长出一条尾巴,那该是多么的不雅相?!不消说,他是千方百计也要到医院请大夫帮他割掉的;一本书如果屁股上真的也长出一条“尾巴”,那又怎么样呢?当然也不美观。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十亿人口的大国,著书立说者当然大有人在。我就发现,几乎很多书里都拖着一条粗处、长处、颜色……犹如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尾巴。
我是教书的。要当好先生,必须首先当好学生。我的职业使我养成了一个读书的习惯。每当新书一到手,我总是要先看看“序”或“跋”(有的叫“出版说明”,也有的叫“开头的话”)。因为它能使我对该书先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可是在读它们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在文章的末尾,总是要拖上这样一条尾巴:
“由于时间仓促和限于作者(或编者)水平,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不管该书的体裁、题材如何,也不管该书是洋洋数万言的大厚本,或仅仅只是寥寥数十页的小薄本,作者都喜欢人为地给自己的书添上那么一条“尾巴”,好象书的“序”、“跋”、“前言”、“编后”中没有这条“尾巴”,就很对不起人,“书”也就会黯然失色似的。这究竟是为什么?真叫人百思莫解!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费解的,这‘尾巴正好表明作者(或编者)谦虚的美德呗!”
对这种似是而非的解释,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因为这条“尾巴”,它至少引起我下列几点疑问:
一、“由于时间仓促……”既然明知“时间仓促”,那为什么不可以“从容”一点,让“时间充裕”一点,以便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后再出版,而偏偏要“仓促成书”呢?是上边硬性规定非得要在某年某月某日以前把书拿出来呢,抑还是作者(或编者)由于“发表心切”而“仓促”出书?
二、既然书中有“缺点错误”是由于“时间仓促”这个“客观”原因所引起,而不是由于作者的“主观”原因造成,那么,读者又凭什么要对该书的作者(或编者)进行“批评指正”呢?因为一切后果和责任都应当由“时间仓促”来负才合,理嘛!
三、“限于作者(或编者)水平……”这句话貌似谦虚,实则多余。为什么呢?因为“水平”是没有止境的,“水平”的高低,都只不过是相对而言。世界上除了“夜郎国王”,相信绝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敢于狂妄地宣称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了。因而作者(或编者)“水平”究竟是高是低,不同的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后是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大可不必加以申明!
再说,我国的宪法或出版法中,也还没有“水平低的作者(或编者)不准出书”的规定,那么,既然书都已经出了,又还何必再去谈论“水平”的高低和“有限”、“无限”呢?!
三、“缺点错误,在所难免”的说法,也无必要。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已经承认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那么,按照普通的逻辑常识,人们又怎么可能去苛求“非完人”的作者去写出“完美无缺”的作品来呢?
四、“敬请(或“欢迎”)读者批评指正”。这句话中的“读者”二字,也是有点失之笼统。一本书问世后,凡是有责任感的读者,读书时一定很仔细,而且善于发现问题,一当发现书中有“缺点错误”后,即使你不“敬请”、不“欢迎”,他也要给你指将出来。问题不在于你加不加上“敬请”(或“欢迎”)“批评指正”这一条尾巴,而在于读者的责任心。责任心强的读者,你不加这条尾巴,他也会给你“提出批评指正”(如果书中确有“缺点错误”的话)。如果碰到只想“随便翻翻”的读者,那你就是用大号黑体字印上几百个、几千个“敬请批评指正”的话也不顶用。
看来这条“尾巴”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正确的废话”,那么,读者就完全有理由期望于作者(或编者)今后在写书或编书时,还是把这种既古老而又“时髦”、虽正确而又多余的“尾巴”给割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