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民族问题》
1980-07-15武治纯梁翔踪
武治纯 梁翔踪
回回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又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但历代统治者不仅横加压迫,甚至根本不承认他们是一个民族。抗战时期在延安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以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论证了他们是一个民族,简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说明了党的民族政策。文化大革命以前曾经重印。现在由民族出版社再次出版。(贺众)
贺众
台湾老作家杨逵及其作品
杨逵先生是台湾高龄健在的老一代著名作家。1906年生于台湾台南新化农家。于台南第二中学毕业后,1924年留学日本,半工半读,攻文学。在东京当过送报夫、建筑小工、电杆工人等。1927年返台参加抗日农民运动、文化运动。并加入台胞自组的“台湾文艺联盟”,担任《台湾文艺》日文版编辑。1936年,他创办的《台湾新文学》因发行了“汉文创作特辑”而遭禁。他曾被日本殖民当局先后逮捕十次之多。出狱后归农,经营“首阳农园”,全家种菜卖花为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一阳周报》,主编《力行报》副刊、《台湾文学丛刊》等。因支持民主运动,1948年又曾被捕坐牢十年。获释后再次归农,在台中市郊经营“东海花园”迄今。
“首阳农园”创立于1938年,系取殷商末年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之意。他常在农园里吟诵汉人东方朔《嗟伯夷》这首赋中的名句:“穷隐处兮窟穴自藏,与其随佞而得志,不若从孤竹于首阳。”
杨逵的一生颠连坎坷,他的子女都未能受大学教育,全家老小几代人同甘共苦,在任何困难中都不失对生活的乐观和信心。抗日战争后期,为筹备排演反帝爱国话剧《怒吼吧,中国!》,他曾经在物资极端贫乏的情况下,兴致勃勃地用养花的瓦盆做碗,用野菜做粥,邀请朋友们举行了饶有情趣的“野菜宴”。他在晚年仍然参加各项体力劳动及爬山、赛跑、游泳等各项体育锻炼。他的经历,倍受艰辛。但他坚忍不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乐观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能源在我身,能源在我心。在冰山底下过活七十年,虽到处碰壁,却未曾冻僵!”,他始终坚信,冰山终会融化,阳春将会来临!
杨逵在战前是一位日文作家,战后拜女儿、孙女为师,苦学中文。一面整理翻译其日文旧作,并逐渐运用中文写作。其作品先后收辑于小说集《鹅妈妈出嫁》及随笔集《羊头集》。
《鹅妈妈出嫁》中文版本出版于1975年,收录中、短篇小说共七篇。其中的《送报夫》、《鹅妈妈出嫁》、《模范村》、《春光关不住》是他的代表作。
《送报夫》写于1932年,原作是日文小说,当时在台湾《新民报》刊出一半,即被日本总督府勒令停刊。1934年,东京《文学评论》十月号全文刊载,该杂志在台湾又被禁止。1936年,曾有人译成中文发表于上海《世界知识》,并被收集在《世界弱小民族小说集》中,在祖国大陆及南洋等地流传。1974年,台湾《幼狮文艺》10月号全文重刊了《送报夫》。
《送报夫》的主人公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有志寻求解放之路的农家青年。他的村子在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下,众多乡亲被搞得家破人亡。他被迫到东京谋生。母亲在被逼得自杀的遗书中,谆谆期望他努力做到“拯救村子的人们”。他在日本进步青年朋友帮助下,懂得了“劳苦的人一个一个散开,就要受人践踏”、“最好的法子是团结”等等这样一些争取解放的真理和道路,最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参加爱国民众的斗争。这篇作品通过送报夫的经历告诉人们:殖民地人民和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侵略者和压迫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篇作品已经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小说选》)。
《鹅妈妈出嫁》1942年发表于《台湾时报》,是为揭露日帝所谓“东亚共荣圈”的欺骗口号而写的。作者说:“我的意图是剥掉他的羊皮,表现这只狼的真面目。”《模范村》写于1937年,原作也是日文,中译发表于1973年11月的《文季》。这篇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台湾农村各阶层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展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其中着力描写了一位爱国青年阮新民,他在芦沟桥事变的炮声响了以后,便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春光关不住》描写了抗战胜利前夕,在日帝强征娃娃兵服劳役的时候,“最小的一个娃娃兵”林建文在水泥块底下挖出一棵玫瑰花,它“竟能找出这么一条小小的缝,抽出芽来,还长着这么一个大花苞,象征着在日本军阀铁蹄下的台湾人民的心”。林建文的老师帮助他把玫瑰花带给他的姐姐,经过姐姐的精心养育,开出了鲜艳绝伦的花朵,迎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短篇小说,艺术形象鲜明,思想境界也高,1976年被选为台湾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
杨逵的随笔集《羊头集》初版于1976年10月,收作品二十多篇,是研究杨逵生平、思想和创作的重要线索。
杨逵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朴素无华,用语通俗,言之有物,耐人寻味。惜为生活所迫,动锄头多于动笔头,创作数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