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干部应该怎样密切联系群众
1962-08-16
本文是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室调查组的调查报告,本刊编辑部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删改。这份调查报告所提出的共青团和干部应该怎样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是关系到团的干部、团员如何继承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培养自己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重要问题,对当前进一步改进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希望广大读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这个问题热烈发表意见,交换看法,介绍经验。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大家谈”。
——编者
最近我们到一个纺织机械厂去了解该厂团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这个工厂第一机械车间大件工段团支部书记徐良宝同志和群众的关系很好,她的周围团结了一批群众;有几位和她相处,确实已经到了“知心”的程度。工段里的团员和青年,都说:“徐良宝没有架子,和我们谈得拢,合得来”。“徐良宝是我们的团支书,又是自己的好朋友”。当我们和该厂有些团干部接触后,他们却表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徐良宝和这些青年嘻嘻哈哈的,同群众没有什么两样,没有点干部的味道,不象一个团干部”;有的认为“她没有做什么工作,她所做的事情既非组织布置,又不是中心工作”;有的认为“她做思想工作标准低、效果慢”,等等。那么,徐良宝究竟表现得怎样?为什么有些干部的看法和群众的看法不同?特别是作为一个共青团干部,到底应该和群众建立怎样的关系?团干部应该怎样在群众中做工作?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促使我们到群众中去作进一步的了解。
徐良宝做工作有些什么特点?
我们从群众中了解到,徐良宝和不少青年的关系的确很亲密。这是因为她真正以同志的平等态度来对待周围的青年和团员,和群众打成一片。白天,她和青年们一起劳动;下了班,她又经常和青年们在一起学习、娱乐、谈心与争论。她的家里,时常有人串门。星期天,单身青年带了菜,来包包馄饨、打打扑克,谈天说地,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样。对一些后进的青年,徐良宝也同样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徐良宝对一些青年,也常谈自己的心事,比如自己过去有啥缺点,怎么进步过来的等等。有些青年对徐良宝的缺点也能直言相告,而没有什么顾忌,徐良宝也并不认为在群众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缺点,就失去了“威信”。正因为如此,青年人晓得徐良宝的心思与脾气,徐良宝也了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以至家里情况;他们相处,谈笑自若,无所拘束。
徐良宝所以和一些青年的关系这样亲密、融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经常记住党对自己的教导:我是党的干部,又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周围的同志都是我的亲兄弟妹妹,如果不和大家在一起,我怎么工作呢?”是的,徐良宝关心群众的痛痒和疾苦,她从生产、学习、健康,以至婚姻恋爱等多方面去关怀青年,实实在在地解决青年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车间里,有谁换了新活,在技术上有困难,就能够得到徐良宝的帮助。青工陆冬林刚调做车工不会磨刀,徐良宝就每天早上工半小时,帮他磨好四把刀,吃了中饭后,再磨四把刀,如此坚持了两个星期从未间断。这样就教会陆冬林磨刀,使他的产量,从每天七十多只逐渐提高到四百多只,一跃而名列为车间的前茅。谁要是有些不高兴,徐良宝就主动去探问,是不是有困难?是不是碰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只要有能出力的地方,徐良宝总是尽力帮助人家。比如,当徐良宝知道团员王供林家里的房子需要大修理的时候,她就为他筹款,帮助他购买木料修房子。徐良宝和青年陆庚新结成知心朋友的经过,是很感动人的。陆庚新是个跷脚,有的人常叫他“阿跷、阿跷”,这使得陆庚新很自卑,性格上也变得孤僻。徐良宝就到陆庚新的家里去探望小陆的母亲,对小陆作一些深入的了解。原来,陆庚新家过去极为贫困,他姐姐因贫病交加而死,他自己也因小时候得了虐疾,无钱医治,成了跷脚。解放后,生活虽然好了,可是小陆却留下这个贫穷的痕迹。母亲更是为儿子的忧郁、孤僻担心,总想有个人对他多加关照。小陆的母亲见到徐良宝,紧紧地握住了徐良宝的手,热诚地要徐良宝多参照顾陆庚新。徐良宝了解了小陆的经历以后,更加关心他,经常从思想上开导他、帮助他,吸引他参加活动,并劝告别人不要再叫他“阿跷”。徐良宝和陆庚新的友情,就象亲姊弟一样亲密深厚。有一次,陆庚新为了帮她搬夹具,不小心把手指甲压裂开了,鲜血直流,当徐良宝着急万分时,小陆反而忍痛安慰她说:“阿姐,这些小事算得了啥,你待我们好的地方多着呢!”而徐良宝想起小陆的母亲对自己的委托,却感到十分难过。
徐良宝所做的这些事,看来十分平凡琐碎,但在群众中,却留下了不小的影响。正象徐良宝说的:“我待群众一分好,群众待我好十分。”群众就是从这“一分”中,触摸到我们同志的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体会到团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而也更紧密地团结在团的周围。而这对她更好地开展团的活动,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比如青年对徐良宝说:“团支部开展什么活动,我一定参加!”徐良宝所在车间的团总支书记也认为,车间里几个安部,大件工段的团员青年是比较容易发动的。去年四月,车间里的零活很多,劳动生产率急需提高,团总支根据这一情况,向支部提出了开展同工种竞赛的要求,由于在徐良宝的带动下,团支部平时与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大件工段团支部开展这一活动比较出色。群众发动得比较广泛充分。除职能人员外,团员青年全部投入了活动,效果也较显著,原来青年的平均工时定额连480工分也达不到,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到540工分。这个工段的青年在生产上都不错;今年春节前,大件工段参加评奖的青年和团员,除了一个没有评上之外,其他都得到了奖励。
徐良宝由于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因此她能够从群众中发生的,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对青年耐心地进行思想上的帮助。她的话,虽然很平易朴素,但却能打动人的心坎,实实在在解决青年人思想上的矛盾。徐良宝帮助陆冬林进步的事例是引人深思的。陆冬林刚调到大件工段来时,生产上虽然表现积极,但有时情绪沉闷,常常去喝酒,徐良宝找他谈,他不吭声;或者冷冷的说:“闷的慌”,他为什么闷?徐良宝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的了解。可是,开会他不来,个别谈也谈不拢。究竟怎样才能了解和帮助他呢?一次,陆冬林又要去喝酒,徐良宝趁机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喝酒。”这可把陆参林惊呆了:“干部也会和我们一起去?”陆冬林心里有些紧张,但徐良宝和他们跑了一两次,陆冬林就觉得这位同志挺诚恳,慢慢地能对徐良宝讲心里话了。原来陆冬林出身贫苦,从小种过田,失过业,现在年纪不小了,还没有结婚,在上海又没有亲人,但又不知怎么处理,感到生活很孤独,调来大件工段以前,一个作风不好的人曾利用他这个弱点拉他去吃喝玩乐,也使他沾上了一些坏习气。徐良宝知道了这情况,记在心里,并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和他亲近、交朋友,从关心他入手。有一天,陆冬林到溜冰场去溜冰,徐良宝虽然对溜冰一窍不通,但也跟着去了。在溜冰场,他看到陆冬林指指点点说那个漂亮,那个姿态美妙。徐良宝就指着一个打扮得妖形怪状、作风很不正派的女人对陆冬林说:“你想想看,和这样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会有幸福吗?恋爱结婚,建立家庭,是一生的事情,糊涂一时,将来要吃苦。小陆,你可要慎重啊!”徐良宝诚恳关切的话打动了陆冬林的心。徐良宝又告诉他,一个人只要生产好,为人正派,不愁找不到爱人。成家立业,找对象,就要找个正正派派的劳动者。徐良宝还想法把陆参林的精力引导到生产上去,帮助他提高技术。这样,经过近一年的工作,陆冬林有了显著进步,生产积极,努力向上。陆冬林对我们说:“如果没有徐良宝的帮助,我现在还不知变成什么样的人呢?”此外,徐良宝还注意运用团的组织生活帮助团员。有一个团员在生产时间擦自己的脚踏车,老工人反映:“这是什么团员”。徐良宝听到后,觉得这不仅是对这一个团员的批评,就在团的组织生活上发动了大家讨论:“共青团员怎样发挥模范作用”的问题,对这个团员进行了具体帮助。徐良宝批评人么?也批评的,有时也很尖锐,但因为她和青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相互了解,所以青年们说:“即使批评得厉害,但批评得对,心里也乐意接受。”“她的话,我们听得进。”
我们在和徐良宝的交谈中,又进一步了解到,徐良宝所以能这样做,是党教育的结果。那是八年前的事情,徐良宝还只有十七岁,在农村老家担任合作社社长。当时,她见到有些贫农不愿参加合作社,很着急:“你们为什么不入社,不走社会主义道路,难道你们不怕地主回过头来,骑在我们的头上吗?”群众听了她这话,非常反感,说:“你是我们选出来的,当了干部就神气活现了。”徐良宝一心为大伙好,却遭到一顿奚落,很感委屈,去找乡长诉苦。乡长说:“群众批评得对,干部是群众选出来的,是为群众办事情的,不是训群众的。”以后,徐良宝就按照乡长的话做,去为群众办事。一次收获季节,农民们都在忙着抢收,初级社人多手快,很快抢收光了,单干户抢收来不及,徐良宝就组织社员们帮助他们。这使单干的农民非常感动,也更加懂得了组织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许多人纷纷要求入社。这个事实深深地教育了徐良宝,使她认识到,干部只有为群众办好事、群众才会跟着我们办大事。从此,徐良宝不论做什么工作,总一刻也不忘记自己是群众选出来,是为群众办事的。这就是她所以能够和群众心心相联的原因。
分歧何在?
应该说,徐良宝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工作是做得不错的。她是个不脱产的团干部,生产上也能以身作则,在她担任团支部书记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工作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志对她却会有不同的看法呢?我们接触过这几位同志,他们在工作中也都积极肯干、热情很高、一心想搞好工作。那么分歧是怎样来的呢?最主要问题还在于这些同志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问题认识不够,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些同志一般也知道要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这几年来,通过群众运动的实践锻炼,在开大会、搞运动、提号召放手发动群众方面也学到了一些办法,但是他们对于要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还是要关心群众,经常虚心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经常地对群众进行细致的工作,和群众谈心、交朋友还是认识不够的,因而他们对徐良宝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志说:“徐良宝和这些青年的关系好,是私人感情,嘻嘻哈哈的,同群众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一点干部的味道,不象一个团干部。”那么,团干部应该有怎样的“味道”?怎样才算象一个团干部?问这些同志,他们自己也说不上来,但懵懂地总有这样的想法:“干部嘛,总应与群众有所不同”;“干部和群众,只能在政治上发生联系”;“干部应该正正经经,老和青年在一起,那成什么样子?”正国为如此,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同志虽也知道要接触群众,但和群众相处,却保持着一个界限。譬如,和青年一起嘻笑玩耍,谈谈日常生活里的事情,以及交换自已的思想情况,他们认为那是不大可以的。这些同志和青年接触的途径,照有位同志的说法,主要是:“一、通知开会;二、吃饭时碰巧坐在一张桌子上;三、谁发生了重大问题,找来谈谈。”他们工作也确实很忙,业余时间绝大部分都花在会议之中;但会上,碰来碰去,“总是干部与积极分子这几张熟面孔”。这些同志,如果十几天没有开会、往往心里十分着急,好象缺了什么似的;但对几个星期没有和群众接触,没听到群众的心声,却并不觉得少了什么,以致习以为常。久而久之,这些同志和青年凑在一起,就找不出什么话来说,真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苦恼。实际上他们和青年的关系不够密切,在工作上的民主作风也不够,不能经常同群众商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交心。所以有些青年对这些问志的反映是:“认识是认识的、不过只有点头建交”,“和他们谈不大拢,我们谈的,他们没兴趣;他们讲的,我们听不进。”青年们也知道这些同志有为大家办好事的一片心,但总是感到有些“可敬而不可亲”。
谈谈、谈谈,这些同志也承认“徐良宝和群众的关系是好的”。但他们又说,“徐良宝没有作什么工作”,我们举了上面一些事例,问这些同志:“这不是工作吗?”有的说:“这怎么算呢,她所做的,既非组织布置的,又不是中心工作,更不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仔细一谈,原来这些同志对“什么是工作”这个基本的问题、也有着自已的理解。他们认为,上面布置下来的任务,总支计论确定的事情,这才是工作;而根据群众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就不叫工作;而围绕完成中心任务所作的事情,也往往只有开会、搞活动、作动员、提保证,这些事情,才叫工作,至于为了更好地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多方面深入细致地去做些切实具体的事情,就不叫工作。例如抓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有些干部当发现有个别青年出了废品又把废品藏起来的典型事例,是会抓紧教育的,这当然很必要,但有的青年在车床边为自已的技术水平不高而苦恼的事,就不大去关心了。我们摸了一下,这个车间里,青年中的具体问题还是不少的。有的为婆媳不和、夫妻顶嘴而苦恼;有的想多听点时事新闻;有的不知怎么谈恋爱。这些具体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生产情绪和进步.青年都希望“团组织管一管”,但有的干部却认为这是群众“私人的事情”,平时很少关心,更难排到团的议事日程上来。但另一方面,这些同志又常常为“青年开会不来”,“生产活动搞不起来”而苦恼。青年们也公认这些同志工作很辛苦,但他们反映:“我们心里想的,团里不大谈;团里谈的,也常常不是我们心里想的。”他们有了这类“私人的事情”,也往往不愿找这些同志倾吐。
接着,这些同志又说:“徐良宝做思想工作,标准太低了,效果太慢了”。那么,这些同志理解的高标准的思想工作又是怎样的呢?这些同志对思想工作,是抓得紧的,对青年中发生的思想倾向,的确也很敏锐,也殷切盼望青年快点进步。这些同志主观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在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时,作法上此较生硬,缺乏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往往笼统地把问题提到“你象不象个共青团员”、“这是资产级阶思想在作怪”等“原则高度”,企图一下子就解决对方的思想问题,并且简单地理解为这就是思想工作的高标准。但结果,青年却往往不能接受,听不进去,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使青年思想上产生抵触。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感到,我们团内极大多数同志,包括我们这次接触的这几位同志在内,听党的话,热爱团的工作,勤勤恳恳,干劲很足,一般也知道在工作中要贯彻群众路线。而所以有些同志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上还做得不够好,最主要的,在于:对作为一个团干部,应该和群众建立起怎样的关系,应该用怎样的态度与方法去带领群众前进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认识。我们觉得共青团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团与群众的关系好不好,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紧密联系群众,切戒脱离群众,应该如同保证党的领导一样,同样被我们视为团的生命线。这里接触到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广大团干部和团员培养自己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问题,也是继承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问题。
我们把这些想法告诉了该厂团委,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他们正在厂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全厂干部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开展讨论,从而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干部应该和群众建立起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密切联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