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项羽

1962-08-16朱大昀

中国青年 1962年13期
关键词:范增韩信项羽

朱大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难不逝,难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两千多年前,英勇的反秦起义罩领袖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后,被汉军围困在垓下,在“四面楚歌”声中,和美人虞姬夜饮诀别时唱出的一首悲壮的歌词。

项羽是古来有名的英雄人物之一。据史书记载,项羽少时很有抱负,他认为书、剑都不足学,要学“万人敌”,学兵法。他“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当秦始皇游会稽经过他的家乡时,他看到了,竟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表现了很大的胆略。他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时,年仅二十四岁。年青英勇的项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击败了案朝的主力罩,并和刘邦等各路起义军共同灭了案朝。救赵之役,充分显示了项羽的饶勇善战。他的大军渡漳水后,令将士破釜沉舟,持三日食,以示有进无退,决无还心。在钜鹿城下和秦军几次激战,楚军无不以一当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使诸侯无不慑服,从此,项羽也就成为各路诸候军事上的领袖。他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中建立了杰出的功勋,声威煊赫,自称为“西楚霸王”。在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初期,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文有谋臣,武有良将,不谓不盛。当时的刘邦却只有十万军队,在军事上远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战争的结局却是弱的刘邦消灭了强大的楚军,取得了“天下”;而叱咤风云的项羽自刎而死。原因何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项羽的失败,他自己归之于天命,说:天亡我,非战之过也。历史家们则曾经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司马迁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有人认为项羽在灭秦后,曾一下子分封十八王,自称西楚霸王,热衷于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耍求的分封制,是使他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人从战略k分析,指出刘邦有肖何等替他治理关中一带,不断地补充军粮和兵力,拥有巩固的后方,而项羽后方很不巩固;有人认为项羽曾经多次坑杀降卒,有一次竟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进入咸阳后,又曾虏掠秦宫内美女、珍宝,所以逐渐失去民心。而刘邦却竭力收揽民心,入关中后,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秦酷法等。的确,这些都可以说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呢?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项羽的对手——刘邦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述吧。

刘邦夺得“天下”后,曾经在一次庆功的宴会上问群臣,为什么他能够胜利,而项羽却失败了?大臣王陵回答说:陛下您待人傲慢,不如项羽仁慈,但陛下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则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所以失败。刘邦不完全同意王陵的见解,于是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到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兵粮,我不如肖何;至于统兵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人中的俊杰,但我能使用他们,这正是我能战胜项羽的原因,而项羽就是有一个范增,也不能为他所用,当然要失败了。刘邦的一席话,深为赴宴的大臣们所悦服,这也决非偶然。

前面说过,项羽手下原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武将和长于计谋的文臣,但项羽却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拿范增来说,他是项羽的主要谋臣,与项羽的关系至为密切,被称作亚父。范增忠心耿耿,经常献计献策,但项羽并不能很好地听取范增的意见。有名的“鸿门宴”,就是一例。当灭案后,项羽屯兵新丰鸿门时,范增即已看到刘邦“其志不小”,曾劝项羽从速进攻,不要失去良机。那时刘邦的力量较小,因怕项羽攻打,就亲到鸿门会见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与项羽争霸,项羽信以为真,并为刘邦置酒。刘邦这时就象是刀砧上的鱼肉,处境危险极了。席间,范增曾再三暗示项羽杀害刘邦,但项羽却默然不应。由于项羽没有采纳范增的意见,范增愤恨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果然,这使刘邦脱险后得以积蓄力量,待机而动。后来,楚汉荥阳相持时,刘邦因缺乏军粮向项羽求和,范增认为这又是一个灭汉的很好机会,屡劝项羽急攻。但项羽却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不听范增的话,并稍夺范增权。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臣巳衰老,讲解职归田!便即离项羽回家乡去了,还未回到家里,路上就发病而死。项羽从此也就失去了一个忠心的得力的助手。项羽既放松了攻城,这就使刘邦有时间作新的部署,转危为安。又如,项羽分封前,曾有一个姓韩的儒生劝他不要东归,说关中形势好,可以建都称霸。这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建议,但项羽却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犹如穿着漂亮的衣服夜间行走,有谁看得到!韩生不满意项羽的答复,出去后说了一句讽刺话,项羽一怒就把他杀了。这些例子都说明项羽在有利形势下,在有关成败的重耍时刻,由于不能采纳别人的计谋而坐失良机,误了大事。再如刘邦的重要谋臣陈平和大将韩信等人,原来也都是项羽的部下,但都由于项羽不能倡赖和重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最后都纷纷离开了他而归附于刘邦。

项羽不但不善于使用人,而且也不能团结人。分封诸王时,项羽就以个人的好恶为原则,将好地封给自己的亲信及各王派来助战的将领,却把原来的各王迁于“恶”地。彭越等人反秦有功,由于未直接助项羽作战,灭秦后,项羽竟不给以任何安置,以至后来在楚汉相争时期,彭越便在项羽后方,助刘邦攻地劫粮,给项羽以严重威胁。

项羽既不能容纳别人的忠言良谋,又不能使用人、团结人,这就不能不使自己逐渐陷于孤立,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刘邦的势力。最后,兵败垓下,自刎而死也就并非偶然了。

与项羽相反,刘邦原来的力量较弱,但他在团结人、使用人和采纳忠谋良策方面,却远胜于项羽。刘邦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其原因固多,但这一条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早在反秦斗争的过程中,就由于刘邦能团结人,得到不少人的帮助,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因而能够较为顺利地向秦都咸阳进军。刘邦接纳郦生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刘邦过高阳时,家贫落魄为案里监门的儒生郦食其来见。当时,刘邦正在洗脚,态度傲慢。但当他听到郦生的批许“你既然耍聚集人联合灭案,就不该对长者如此不恭敬”等话后,便连忙整衣恭迎,并虚心请教灭秦计策。后来郦生跟着刘邦,确实出了不少主意。至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更说明了刘邦还能不拘成例地使用有特殊才能的将领。原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很多将卒以为刘邦将长期安住南郑,纷纷离而东归,韩信自离楚归汉后,只当上一名小军官,很不得志,于是也跟着大家跑了。肖何因深知韩信的将才,就连夜把韩信追回来,并极力向刘邦推荐,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刘邦采纳了肖何的建议,便筑拜将台,以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授以兵权。同样一个韩信,在项羽部下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官,而在刘邦处却是统兵百万,所向无敌的大将,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由于刘邦善于用人和发挥部下的长处,他依靠了张良等人的智谋,肖何等人的管理才干,韩信等人的打仗本领,能够在困难时转危为安,在顺利时更快地发展,兼之他又废除了秦的严刑苛法,采取一系列收揽民心的措施,使自己争取团结了大多数人;同时他对项羽除用兵外又使用了瓦解对方的计谋,这样就使项羽日益陷于孤立,最后战而胜之,终于取得了帝位。由此看来,项羽失败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假定他也如刘邦那样能够团结人,使用人,采纳忠谋良策,是否就会很快地输给刘邦,就很难说了。俗语说:“一个篱笆要有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不论个人有多大才智,若不谋于群众,不能团结人,而自恃其能,自恃其勇,那是没有不失败的。

猜你喜欢

范增韩信项羽
差点成为“羊二代”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追韩信
军师范增的短板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梦遇项羽
韩信“背水阵”再探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