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画的技巧刊国画艺术的特色

1956-08-16潘洁兹

中国青年 1956年22期
关键词:韩熙载国画笔墨

潘洁兹

我永远以感激的心情,怀念着把我引上学习国画道路的启蒙老师王道远(友石)先生。——他是一位质朴而谦逊的国画家,擅长花鸟画。还是二十多年以前,我正在一个中学校念书,记得王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当场画了一幅玉兰,那真是精采动人的表演!

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他像毫不经意地拿起毛笔,调和谈墨,用浑圆而富于弹力的线,勾出了含苞初放的玉兰花瓣;又用浓墨破笔,转折顿挫地画出了苍老的枝干,把花朵巧妙地连缀起来;然后再以赭石和墨,用湿笔点出毛茸茸的花托;最后以浓朱画出花心。一枝迎风带露的美丽的玉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这场表演当时在我眼中真可以算得“奇迹”,至今印象还是十分鲜明。

自此我爱上了国画。我感到国画的技巧是最富于表现力、最美妙和最能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的;虽然它是最难于掌握的,但如果掌握得好,就可以从心所欲地表现一切、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呵!

究竟什么是国画技巧呢?我想举出早在公元五世纪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我觉得它是完备的关于国画技巧的科学。遗憾的是谢赫当时并没有说尽地加以阐述,而把这个课题留给了一千四五百年后的我们。

所谓“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里涉及了国画的构图(经营位置)、笔墨(骨法用笔)、设色(随类赋采)、写生(应物象形)与临摹(傅移模写)等等方面,而气韵生动则是一个总的要求,也是一幅作品完成以后衡量其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

自然不须机械地论述这些法则,但是谈到国画技巧,大概是跳不出这个范围的。我们不妨就这些项目归纳为以下三项来探求一下。

构图的技巧

国画构图的技巧最足以显示不同于西洋画的特色。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心所欲地描绘一切眼所能见的事物,在表现上有最大的自由。试来举几个例子:

(图片见原版面)

“八十七神仙卷”(部分)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现藏故宫博物馆),是一幅古典现实主义的杰作。内容及其艺术价值不去说它了,从构图上看,这个画卷共分五段。第一段描写主人公韩熙载正在静听教坊付使李嘉明的妹妹弹奏琵琶。第二段韩熙戴亲自为歌伎王屋山击鼓。第三段韩熙载休息洗手。第四段韩熙载换装与歌伎谈话。第五段韩熙载看歌伎与宾客周旋。这五段是利用陈设的屏风作间隔的,通卷看来,仍是在一个室内,非常谐调,而时间不同,情节各异,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多次,并未使人感到有什么不合理成不自然,反觉得唯有如此,才能表达夜宴在进行中的真实情景,这是何等的技巧!这种构图技巧并不始于五代,东晋顾恺之“洛种赋图卷”(故宫藏有宋人摹本)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的九色鹿、得眼林、舍身喂虎、须大拿等故事画,都是用这个手法的,可见是由来已久了。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馆藏)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构图技巧。这幅长525公分高25.5公分的画卷,丝毫无遗地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河南开封)由城外到城内数十里的繁华景象,这是用今天的航空照相也做不到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随着画面推移的视点(有人把这个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描绘了目所能见的一切。这种特殊的生动的构图形式,是中国画家一项最重要的创造,是从“以大观小”的对自然的观照中受到启示创造出来的,它是合乎科学的。视点左右推移,就构成了手卷的样式,“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方面卓绝的例子;现代画家金浪李震坚合作的“兰州新风景”和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出品)也是运用这个方法创作出来的。视点如果上下推移,又构成了“层绘叠嶂”的立轴形式,宋代郭熙的“奚山行旅图”: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中国画家掌握了这个法宝,就如造化在手,万水千山都可以收在尺幅之内了。

国画的构图技巧远不止此。我想谈一谈对于画面“繁”和“简”的处理。说到繁,大约再没有比唐代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更繁复的了。画面上佛菩萨像以千百计,加上楼台殿阁、水树禽鸟,几乎没有丝毫空隙。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并不那样拥挤促迫,像占据了极小地位的飞天(一种飞在空中的供养菩萨)它那美妙的姿式和飘举的长带,仍使人感觉到周围的空间无限广大,可以任凭它自由飞翔。宋苏汉臣的“货郎图”、和“百子嬉春固”(故宫藏)画面也是满满的,但并不影响画中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嬉戏。处理如此繁复的场面而不杂乱,繁中见简,密中有疏,这就是技巧。说到简,最典型的怕要数宋马远的“寒江独朝图”了。这幅小品画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个垂的的渔夫,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浩淼无尽的江水、广阔无边的天地。梁楷的“秋柳双鸦图”,在构图上也是以“简”驭“繁”,画外有画,意趣不尽的佳作。这里我们看到中国画家在构图中对空白的巧妙运用。一幅画中的空白处,往往是画家最用心、最著意经营的地方;它可以是天、是水、是烟岚云雾、是一切想所当然的事物;它可以叫观者领会而不须著一笔。这又是何等的技巧!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国画构图技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一切服从主题。为了主题需要,“净土变”就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形形色色,苏汉臣的货郎担上就出现了品类繁多、各色各样的儿重玩具;其所以“繁”,原因在此。相反地,一叶扁舟、一枝衰柳已经可以说明寒江、秋树了,则其余一切,便大阻删略。这就形成了“简”。这样做,往往使主题更集中、鲜明、突出;这也就是艺术概括。国画的瓶花不画台布桌子,观者感到它还是摆在桌上的,那么画桌子有什么必要呢?国画的花枝也常不画树干或背景,因为欣赏者不要求一定看到那些,而且画出那些反会影响这枝花的完美,那末又有什么必要去画它呢?我们在国画作品中,看到这样或那样的构图技巧,常常感觉到它底无比的优越性,它比西洋画照相式的构图方法较少受到限制和约束,有更大的表现自由,我们不能不惊叹先辈艺术家创造的智慧。

笔墨的技巧

国画最讲求笔墨,评价作品优劣,往往看笔墨如何。拿人体来打个比喻,构图好比人的骨胳,笔墨就是人的肌肤血肉。人的丰采精神要凭借肌肤血肉才能表现出来,国画的气韵也要靠笔墨来体现。

国画的笔墨包括用笔、用墨、用色三个方面,他们是互相依附、不可分离的(色也可以包括在墨内),但其骨干是笔;所以国画的笔墨中又最讲求用笔。笔具体地说就是“线”,用笔就是运用线条。中国画家对于线条的运用,可以当得起“出神入化”四个字,它是和中国书法艺术紧密地结合着的,所以画家往往把“画”叫“写”,写就是以线描为主的画法。国画如果离开了线,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线的技巧上,最能显示国画底特色。

线在实际上并不存在,并非物的属性或物本身所有,但是它却是捕捉物象最迅速和方便的工具。以线存形,是国画笔墨最基本的手段。线在中国画家笔下,扭负着许多的任务,它可以表现输廓、光、面、体积、质感、节奏等等,甚至墨的有无也都不关紧要。国画中有一种叫“白描”的画体,就是完全用线来表现的。请来看看宋人无款“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先生藏)吧,那线描是多末精确、流利、美妙呵!

线的描法在人物画中曾有人归纳为十八种(见明汪珂玉“珊瑚纲”),实际变化还要多一些,可以说它没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面家一心。山水画中的“皴”“劈”也是线的发展。一个卓越的画家,掌握了线,下笔便能现出“凸凹之形”,画人物衣褶则能表现它的“离侧深斜卷折飘举之势”,画水则“如闻有声”,画石别“能分三面”。其妙用如此,所以国画艺术也可以说是线描的艺术;从线描中可见出笔法高下,也见出画家的品性修养和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思想感情。

色和墨的运用,在国画中同样有自己庭特点,它是线的辅助,为线所节制。中国古代绘画盛用色彩,东晋愿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有关于山水著色的设计,其大胆的程度简直使我们吃惊。他主张全用青色染天和水,画出倒影。山石用丹(红)、白、紫等色,人物衣色要鲜丽。这幅画我们当然是没有看到,但敦煌莫高窟480个洞窟中北魏以来的大量壁画,却向我们证明了国画使用重彩的悠久而光辉的传统。古代“丹青”和“绘画”是同义语,从这里也可以领会。唐以后水墨画发展,又为国画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中国画家用墨如用色,“运墨而五色具”。这种技巧我们从现代水墨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中最能看出。齐白石先生画的暇、蟹、雏鸡、蔬果等,常常纯用水墨,不著一点颜色,但给人的感觉,仍是色彩丰富的。古代画家的墨竹、墨梅、以至水墨山水也都如此。中国画家对墨的深厚感情,赋予了墨以性格和生命,使它能表现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谁能不为齐白石先生的“暇”(见本刊1954年第14期)所倾倒呢?

写生与临摹

国画从来就是注重写生的,“师造化是历来国画家的一句口号。这道理我想不必说了,我们且来看看几幅可以说明写生的杰作吧!

五代黄荃“珍禽图”(故宫藏)是一幅写生画稿,画中禽岛草虫其精细、逼真、生动的程度,真不能不使你钦服。故宫所藏许多宋人的花鸟小品,如“海棠蛱蝶图”“碧桃花图”“折枝果图”“出水笑蓉图”“榴枝黄鸟图”……等等,都是精妙的写生佳作。人物画写生的杰出范例,我们可以举出五代周文矩“重屏会綦图”中的李后主和前面曾提到过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的形象。山水写生,画史上例子更多,“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宗炳“画山水序”)“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王维“山水论”)这都是从写生中体会出来的。五代荆浩为了画松,在太行山中写生了数万颗松,“方如其真”。这是何等的精神!清石涛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瑟,这话最足以说明中国山水画家的注重写生。现代国画家如吴镜汀、胡佩衡、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的山水写生作品,我们已看到不少,就不去细说了。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画。它在形似之外,更重神韵。“形神兼备”是国画写生的要求。而它所用的手法,也是不同于西画的,它不去仔细推求物象的外加固素,如光与影的变化等等,而是着重物的本体,和它内在的精神的表现,如果机械地用西画的写生方法来耍求国画,便一无是处。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个差别。

至于临摹,自来就是学画的一种方法,它和写生是相辅而行的,古代画家师资传授是通过临摹的,学习先辈艺术家的技巧,临摹必不可缺。明清模古仿古的风气过盛,使画家脱离生活,陷入笔墨游戏,因此使许多人反对临摹,这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出去一样,是值得考虑的。为了掌握古典绘画的技巧,接受先辈艺术家所已取得的成就,必须认真临摹。敦煌文物研究所复原西魏285窟的临摹工作和荣宝临摹唐周防的“簪花仕女”和宋徽宗的“●国夫人游春图”等名画是很有意义的,不但从保存和介绍遗产看要这样做,学习国画技巧也要这样做。现在不少的青年朋友(乃至是青年画家)都写不好毛笔字,更不善于使用毛笔作画,这个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应该迅速改变这种情况了。

(图片见原版面)

“珍禽图”

猜你喜欢

韩熙载国画笔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笔墨童年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国画欣赏
5《韩熙载夜宴图》:中国最早的情报就这样传送了
韩熙载夜宴图
舞台空间与数字世界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