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热和光

1956-08-16陈伯吹

中国青年 1956年14期
关键词:玛莎姨妈困难

陈伯吹

读完了“玛莎的青春”,好久没肯把书放开去,显然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给自己带来了难忘的印象,因而心像弓弦似的紧绷着,同时也还不停地在激动着。

这篇中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苏联的一个女大学生,从她在卫国战争的年代里的各方面生活中,写出了她思想品质成长的道路。玛莎的青春是光辉的。而围绕在这个中心人物四周的,不论是老一辈的或者同一代的,也不论是女的或者男的,都是品质高贵的人,对祖国无限忠诚,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为了保卫和建设融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贡献出自已全部的力量。

一九三九年,玛莎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了师范大学文学科,那时她已经十七岁了,却还决不定将来干哪行职业;而很多十年级生在毕业前就坚决地选定了自己前进的道路:地质探测家、工程师、医生、天文学家、教师等等光辉的崇高的职业。

“当教师?”玛莎一想起来就会觉得害怕。“这个职业总显得有点庸庸碌碌,一年,二年,三年,甚至十年,接连不断地在班上重复讲着:普希金什么时候出生的?什么是主词?……”因此她的念文学,不是为了将来当教师的业务学习的准备,只因为文学——“在文字中重新创造生活的艺术,学习这种艺术,接近这种艺术:这是令人无法遏止地问往的”。

玛莎只是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个人的理想和前途出发,了望着自己幸福生活的远景。却没考虑到个人的命运正联系在国家的命运上面,而集体的利益中正有一份个人的利益在里面。

但是,玛莎并不是一个坏学生。你瞧,她在星期日义务劳动爬上车皮卸木材的事,就够证明她是个热爱祖国的女青年。她听得教学实习指导员妮古拉也芙娜谈到“敌人的进攻在整个前线都被阻住了,”她就反驳着:“难道只是阻止了进攻吗?在莫斯科附近他们被打退了许多公里,而且损失惨重呢。”你能说她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吗?

玛莎有她自觉的基础,她迟早必然会认清她所应该走的道路,那就是她从前曾经说过的:“是的……我必须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玛莎终于在思想上认识到“教育事业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并且进一步意识到“创造真正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这样,事实得到证明:玛莎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既忘了点名,又把课文进行得太快,提早十分钟赶完了计划,尽管竭力想办法,还是不能不早了六分钟退课。

但是,玛莎是认真备课的。正像教学实习指导员在讨论她的上课时所说的:“如果教师在家里备课的时候,受到思想和感情的激动,孩子们就会在班上反应出来。如果教师冷冰冰地、空空如也地到教室里来,我的天,那可就多么枯燥无味啊!孩子们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一切都从教师身上来的!”

这堂课虽然早退了六分钟,但在学生们来说,对课文全都搞清楚了,而且班上的空气那样活泼。玛莎在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珍惜自己内心的那朵火花吧!如果它不在心里燃烧,就不能点燃别人。”

在认识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以后,勇敢地坦白地改正过来,玛莎就是这样的好青年。她在当天晚上写信给她的姨妈:“……做一个教师是枯燥无味的,波莉雅姨妈,看来我是错了。”

不过,成功的道路上从来不会是没有困难的。譬如登山、譬如航海,总会有石块绊着你的脚,总会碰上逆风阻滞你的行程,然而这些都是给你的锻炼与考验,看你能不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踏实地克服接连而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能登上高峰,才能扬起风帆胜利地进港。

玛莎以为“只要路上第一步!——就已经跨上了。”这想法是急躁的、也是简单的。所以在她正式开始了教师生活、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想过:“直到现在,我差不多每天都还要碰到一些困难。”因而不自禁地向姨妈诉苦:“我看不见尽头。“

但是这个数十年如一日、忠实于自己岗位工作而获得列宁勋章的女教师姨妈却回答她:“我们的工作没有尽头。这样正好。爬上一个山头——才看见前面还有更高的山。”这使玛莎认识到每一个困难的日子,每一个困难的事件,都是向前迈进的一小步,一里地,积了无数的一小步、无数的一里地,就踏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来。

在那些艰难的卫国战争的日子里,玛莎所碰到的还不只是学习上和工作上的困难。父亲死了,为了他爱国的热情和强度的工作劳动;母亲病了,为了她在战时的奔波和营养的不足;自己心头的烦恼,为了在爱情的湖里掀起了风波。……但是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决心坚持下去。“如果你的祖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呢?”作战不一定在前线,和法西斯匪徒的战斗,也还需要武装头脑,要教育、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一切为了将来!

姨妈拿给她看的日记簿里,写着阿尔卡基想出了的一句格言:“幸福时要忠实,患难时要忠实,欢宴时要忠实,战斗时要忠实。”她不止一次又一次地翻读那本小册子,小心地把这一页页发黄了的日记簿藏到书包里,心头老惦挂着:“父辈的青春呵!”“多久以前他们就开始争取今天这样的日子了呵!”

当玛莎搞得心力俱瘁而病倒了时,在休养一些日子以后,没有等到医生的准许,就走出门去工作,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她不是在家里待不住,或者,是因为孤寂苦闷,而是为了记挂着她的那些六年级生,党和政府把一个多么巨大的责任和重要的工作交给了她,她要努力担负起来。

玛莎的青春是光辉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是只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决心,单枪匹马地,就能够获得辉煌的成就的。恰恰相反,玛莎若不是有姨妈亲切地思想指导和工作榜样,若不是有朋友谢尔盖的为国准备献出自己生命的英勇战斗的鼓励,若不是有老师瓦列金教授的正确的指点和同学乌斯科夫的时时帮助和督促,以及其他许多崇高的人对她的影响和支持,玛莎尽管怎样怀有美好的理想、怎样重视自己的前途,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很难说的。也正因为玛莎能够听取人家的批评,虚心接受意见,才能够在自觉的基础上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各方面逐渐提高,首先扭转了学习落后的形势,然后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渴望起在那边等待着她的那种艰苦的、独立的、成人的生活来了。”而且觉得:“她不是独自一个人——仿佛有宽厚而又严厉的朋友同她并肩前进。”

现在,玛沙喜爱学校里的一切:充满着阳光和嘈杂声的走廊,接着画片和伟人像的墙壁;在自己的教室里,坐满了她所爱护的活泼而勇敢的孩子们,她和他们在一起,用了喜悦的眼光,看他们也争吵、也友好、也在成长。而在教师休息室里,还能在谈论教学的情况和工作的困难中、在那些坚毅而勤勉又愉快的女友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因为谁也不跨耀自己的成就,却谁也关怀谁的工作,大家所谈的话题绝大部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怎样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玛莎正像是一个登山的旅行者:穿过了灌木丛林,越过了乱石碎砖,气喘吁吁地只觉得攀登吃力,山路难行,只看到脚尖抵着峭坡陡壁,没注意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上升,待到走到一个平坦的开阔的地方,回头一望,哦,自己已经在山上了。——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登上最高峰,还要加把劲、出身汗呢。

她仿佛前后判若两人,甚至自己正沉浸在为苦痛所煎熬的爱情漩涡里,目睹同学的恋爱成功而跑开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够不屈地、豪迈地自己问自己:“难道世界上就真的只剩下你一个人了吗?”回答是:不,她还有着学校。

这个女青年的形象,真是令人可爱极了。读者随着她前进的脚印,情不自禁地像对自己的嫡亲姊妹一样关心着她的命运,一直到她接到从战地寄来的她的强使自己不去想他、可是总还想到他的米佳的来信带给了她的幸福时,紧强的心弦才算松弛下来,但是还是忘不了她——这青春的闪耀的光辉呵!

这是作品最动人的、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描绘。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的士地上,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战线上,他们也是闪耀着青春的光辉,光芒四射的。而在文化建设岗位上,青年教师中也有不少像在“玛莎的青春”中所描写的一些优秀教师,正在夙兴夜寐、不辞劳累地培养新生的一代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带来了劳动的创造性,使教学工作成为是一种艺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先进的模范教师,这些同志是值得敬爱的,正像我们敬爱玛莎一样。

“忠于职责!”让每一个青年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随时随地记得这句话。

“玛莎的青春”这一本书,对于青年们来说,是一本有启发、有帮助的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玛莎姨妈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波莉姨妈信守承诺
小玛莎和大黑熊
选择困难症
牡丹女王的姨妈
小不点儿
寄往伦敦的爱情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