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空瓶子观点”
1956-08-16秉丞
秉丞
“中国青年”今年第十五期刊登华君武同志的一幅漫画,题目叫“教而不‘养,”,画一个学生的脑盖像盒子盖那样揭开了,一位老师把好些纸张装进那学生的头脑里去──猜想起来,纸张大概记载着各种知识吧。这幅画讽刺教学工作不顾学生的负担能力,很有意思。看了这幅画,我时常想起的一些想头又在头脑里出现了,现在写下来。
我觉得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一些老师把学生看成空瓶子,或是玻璃瓶子,或是洋铁瓶子,全都一样,总之里边是空的,可以装东西。什么是教学工作呢?就是跟华君武同志的漫画相仿,揭开瓶盖,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今天装一点儿,明天装一点儿,直到该装的东西全装进去了,就算功德圆满。
我又觉得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一些学生自以为空瓶子。什么是学习过程呢?就是揭开瓶盖,让这样那样的东西陆续装进来,直到该装的东西全装进来了,就算毕了某一阶段的业。
这种“空瓶子观点”产生什么后果呢?瓶子归瓶子,东西归东西,彼此不起什么作用。虽然不起什么作用,可不一定考不上五分。譬如问某某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只要回答的年份不错,就能得五分。又如问某某省的四周围是哪几省,只要回答的几个省名不错,就能得五分。但是,请想想,这样的回答不等于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看吗?这样的回答能确切证明这些知识和接受知识的人双方起了什么作用吗?同样是五分,倒出来看看的五分没有什么希罕,真正起了作用得来的五分那才有价值,这是呆子也辨得清的。 “空瓶子观点”是个打比方的说法。另外一些老师和学生怀着另外的想头,跟“空瓶子观点”完全不同,也用打比方的说法来说:老师把学生看成生活体,学生也自以为是生活体。这个说法也可以不算打比方,因为每个学生本来是个生活体。说这个说法是打比方,意思在这个生活体不但能够把吃下去的饭和菜消化,变成体魄方面的血和肉,而且能够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消化,变成精神方面的血和肉。
光怀着个想头,当然不成,要是怀着前边说的想头,又能实事求是地照做,情形将怎么样呢?在供给营养料的一方面,必然要求营养料起充分的营养作用,不一定要山珍海味,不一定要十小盘八大碗,只求营养料的质和量完全适合生活体当前的条件,随时能完全适合生活体当前的条件,也就随时能起充分的营养作用。在接受营养料的生活体一方面,必然利用固有的机能对营养料起充分的消化作用,机能越利用,消化越良好,消化越良好,机能越旺盛,这样循环不息,外来的营养料就完全化为自身的血肉。假如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考上五分,那是真正有生命的五分,跟前边说的倒出来看看的五分绝对不同。
既然管前一种叫“空瓶子观点”,这后一种,就管它叫“生活体观点”吧。
老师和学生采取这一种观点或是那一种观点,往往是互为因果的。老师觉得“空瓶子观点”只管装,不管别的,最省事,学生也觉得这么办很不错,自己乐得不动天君,这就老师和学生都站在“空瓶子观点”那方面了。老师觉得学生有种种的需要,给他东西不能不切合他的需要,学生也觉得那些东西正合胃口,挺有味道,接受了还想接受,吸收了还想吸收,这就老师和学生都站在“生活体观点”那方面了。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只管装,不管别的,可是学生渐渐觉得不对头了,恳切地提醒老师说:“亲爱的老师,请您.注意,我并不是空瓶子啊!”这时候老师就得开动服筋,重新考虑,总之“空瓶子观点”那方面站不住了。在这个例子里,学生不愿意采取“空瓶子观点”是因,老师不能不放弃“空瓶子观点”是果。
学生站在哪方面好呢?没有问题,站在“生活体观点”那方面好,站在那方面自己有好处,而且不仅自己有好处。老师呢?要是承认老师以学生的利益为利益,当然也是站在“生活体观点”那方面好。无论老师和学生,如果多少有点儿“空瓶子观点”,就得尽力排除,直到不剩一丝一毫为止。“空瓶子观点”对学生没有好.处,绝对没有好处。
怎么测验自己站在哪方面呢?学生只要看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不用说。老师想测验自己,也只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
现在举几个例子。
譬如各种学科的考试,题目出得很拘谨,只要学生照课本上说的回答就成,而学生果真能回答得一点
儿不错,这时候还测验不出什么。要是换个办法,把题目出得灵活些,回答的话固然没法在课本上找,可是消化了课本的学生准能回答出来(这样的题目当然不容易出,然而不是不可能出),这时候就测验得出了。学生能够回答这样的题目,表明老师和学生站在“生活体观点”那方面。学生不能回答这样的题目,表明老师和学生站在“空瓶子观点”那方面。
又如学了植物学,能栽培一些植物,在选种、接枝、培土、施肥、防治病虫害种种方面全有办法,使植物顺当地发荣滋畏,开花结实。可以断言,这决不属于“空瓶子观点”那方面。
又如学了语法和修辞,课本上的练习题全能做对,常常得五分,可是说起话来写起文章来往往出错误,或是说来不合语法,或是表达得不太正确,不够简洁.这就很可以发愁,因为难免要归到“空瓶子观点”那方面去了。
又如学了“关心群众”“不要妨碍别人”这些条目,把老师和书本上阐发这些条目的语句记得烂熟,倒背也背得出,可是在进出屋子的时候,为了简捷和痛快,不管屋子里有多少人,不管这多少人在做什么事,总是蓬的一声把门推开,篷的一声让门碰上,像在无人之境独往独来似的(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留心一下,在自己的周围,有多少人有这个习惯)。单凭这一点,就可见老师和学生都在“空瓶子观点”那方面,“关心群众”“不要妨碍别人”这些条目只是装在空瓶子里,没有起什么作用。
够了,根据前边几个例子类推,尽可以从各方面测验了。测验的目的在排除“空瓶子观点”,好比诊脉,目的在根除疾病,永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