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的圈子和帽子

1956-08-16丰之安

中国青年 1956年16期
关键词:团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小圈子

丰之安

据说当有一位高中学生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看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很严肃地对他说:“你看这个!为什么不多看几遍党章和团章,那对思想意识有好处。”

人们竟给青年人的阅读划定这样狭隘的圈子,实在不能不叫人越想越不安。

党章团章,当然是应该好好学的;思想意识的锻炼,也确实极为重要。但是如果以为只靠党章团章就可以锻炼好思想意识,就未免把这件事看得太容易了;如果以为不需要丰富的知识就能够领会党章团章,也未免把这两个文件看得太简单了。这句样子很严肃的话,好像把问题提得很高,其实恰恰是降低了它。

“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这样恳切地教导过我们。然而我们有些人却那样限制青年人获取知识,好像知识多了反而会害事似的。

对于书,高尔基更说过很具体的话。他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可是,我们有些人却好像耽心青年人热爱书,好像害怕青年人多读了书,硬要划出那样极其狭隘的圈子来。

那种排斥掉了“三国演义”等等,里面只装得有一本党章和一本团章的,无以名之,姑且叫做所谓“政治的”圈子吧。很不幸的是,这还不是仅有的一种。还有一种,我们最好老老实实地把它叫做资格的圈子,虽然那些制定这种圈子的人一定不会马上就同意这样叫。那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假定我们前述的那位高中学生手里不是拿的“三国演义”,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那本“共产党宣言”,结果怎么样,应该不致于受到干涉了吧。然而不然。不过这回干涉者的说法稍稍有所不同,不是“你看这个!”而是“你还能看这个!”

为什么不能看呢?据说是看不懂。确实,要一个高中学生能够很深刻地懂得“共产党宣言”,是有困难的。可是要说完全看不懂,恐怕也未必是事实。我们不妨去问问那些稍稍年长的,现在四十岁左右,参加革命比较早的人。他们有许多是在中学时代就读过这本书,还读了一些其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当然,拿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之中有许多人那时未必真正理解了多少。可是不管怎样,他们的这些阅读曾经开扩了他们的眼界,启发了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行动,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的路。我举出这个事实,并不是主张今日的中学生非读“共产党宣言”不可,或非读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不可,而是说,所谓“你还能看这个”者,实际上多半是囿于资格的成见所致;虽然这样说的人,很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除了阅读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两个条件之外,竟然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条件,这样稀奇古怪的事,真正叫人想也想不出来。可是这种奇事却正在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有一位大学政治理论系毕业的学生,在一个机关里当了干部,他在这件事上面的遭遇,就真是叫人啼笑皆非。既然他已经在新时代的大学毕了业,应该可以学习中共中央规定的那几门理论课程,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了吧,何况他又恰恰是政治理论系出来的,早已在学校里读过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了呢?然而不行。人们一定要把他编人初级组,让他同那些阅读能力不足的人一样,从政治常识学起。理由是,他实际斗争经验太差,体会不了。当然,经验多些,体会自然深些。所以,青年人现在读了将来还必须继续读。革命工作要做到老,马列主义理论也就要学到老,谁也不能例外。但是,像有些人现在这种说法,难道不是资格的圈子在作怪吗?如果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么大学里设立政治课程,并且特为设立哲学系、经济系等等,就简直是多余的了。

这些同志自己弄糊涂了。第一,今日的大多数老干部不得不从头来重新学习基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乃是因为他们过去没有系统地学,或学得太少之故。这是回过头来补课。这种情况,是过去长期处于战争环境的结果,所以在今天就成了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若干时候以后,就不应该也一定不会再是这样。第二,难道不可以说正是因为实际经验比较少,所以青年人更需要理论的准备吗?当然这不是指的死背词句,而是指的认真读书,仔细思

考、体会和研究。

还有一种圈子,是机械地理解了循序渐进的意思造成的。在求知的长途中,确实只有一步一步艰苦前进,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越级邋等,必然会招致相反的结果。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古往今来在这方面碰了钉子的人太多了。所以,循序渐进的意思,本来并不是这样的圈子。不过在实际运用中,一个不小心,有时就变了质,变成圈子了。比如,有一位同志在谈论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时,对有些同学“抱着”“约翰·克利斯多夫”“大看特看”很不以为然。理由是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文学修养都很差”。我个人以为,如果真是“大看特看”,那就总是看出了味道之故;看出了味道,又总是多少懂得了一点之故。实践是最好的考验,可见音乐知识呀,文学修养呀,这位同学是多少都有一点儿的了。那么虽然这本书的确比较高深一些,也是很可以大看特看一番的了。水平这回事,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总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才好。

退一步说,即令他确实“都很差”吧,只要他对这本书有兴趣,能够读得下去,那么读着读着,本来一点儿也没有的,慢慢地就会有一点儿了;本来都很差的,渐渐地就会不再是那样都很差了。知识也好,修养也好,不正是这样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一点儿一点儿地得来的吗?如果那样误解循序渐进的意思,老是停顿不前,老是原地踏步,别人又硬要把他拉往后退,那就只有空白了少年头,永远“都很差”了。

还有一种圈子是所谓业务的圈子。这业务,对学校学生指的是功课,对就职青年指的是工作。凡是与此无关的、关系比较少或比较不直接的,都被圈在这个圈子之外,一概不可以读。业务,当然是顶要紧的。可是,多读一点别的书,至少可以开扩眼界,活泼思想。仅此一端,对本行业务就大有好处。鲁迅先生常常劝文学青年们也要读一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他本人勤奋地学过医,后来干的完全是另一行,却以为医学也给了他很大帮助,那一段辛劳并没有白费。确实,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本行书”的人,如果是学生,恐怕绝不可能求得真正丰富的知识;如果是做工作,恐怕也绝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创建;要想在文艺和学术的领域里有什么成就,那就恐怕更加谈不到。

此外还有一种。凡是内容错误的书籍,或者只不过是在某一方面受了人家批评的,就立刻从学校的图书馆或书店的架子上不见了;被圈了出去,不许读了。

错误的东西的影响,当然是应该防止的,但是这些东西,不论是理论上的或思想上的,同传染病不一样。最有效的防止之法,不是隔离;恰恰相反,而是正要通过各人的脑子,通过战斗。即使他们暂时还不一定能参战,或者暂时还不一定能很有力地参战,可是至少,让他们同时看看正反两方面的文章,让他们见见世面,识识阵势,借以锻炼战斗的本领,也是大有好处的。

问题还有更糟糕的一面。如果仅仅是圈子,那倒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受它的束缚,事情就完了。很不幸的是,同这种圈子相伴的,还有帽子。只要有一个小圈子,大抵也早就预备好了一顶大帽子。你稍微不听招呼,就会压得你两眼漆黑,抬不起头来,更不要说什么读书不读书了。

我不知道那位读着“三国演义”而不是再三再四地读着党章团章的高中学生,是不是因此就被那位老师戴上了“政治落后”的帽子;至于在上述的其他几种情况之下,那么,只要你企图从那种小圈子里探出头来,很可能立刻就会被那种大帽子盖住,比如“好高鹜远”、“个人英雄主义”呀,“不遵守纪律”、“不务正业”呀,以及组织观念如何如何,思想意识如何如何,等等。所以,这种看起来很可笑的小圈子,其实是很可怕的,问题的严重性也就在这里。

这种圈子之所以可怕,还在于它们就好像连环套一般,叫你从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始终没有法子可以同较多的书籍接近。比如一部“约翰·克利斯多夫”,除非大学文学系或音乐系的学生,恐怕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够阅读的“条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既然

也被排到至少成了中级干部以后,那么那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古今中外的重要论著呢?……在这样狭小的圈子里,远远望着那浩瀚的书籍和知识的海洋,真不能不叫人油然而兴“人寿几何”之叹!

这样圈来圈去的结果怎样呢?最近有一位做青年工作的同志碰见一位高中学生,顺口这样问道:“你近来读了些什么好小说?”“什么也没读”。“为什么?”回答是真正叫人吃惊的:“报刊上没有介绍呀。”这句冲口而出的话,自然不足以说明全部情况,不过却也透露了一些线索,很值得我们加以思考。第一,原来他所读的,就限于报刊上介绍过的。几年来报刊上特别是青年报刊上介绍的读物,主要是卓娅与舒拉之类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那种所谓的惊险小说。难怪有一位担任中学校长的同志说,现在学生们课外读的书,一般地主要就是这两类。第二,原来在今日有些青年的心中,课外读书,乃至像读最容易引起兴趣的小说,也非全靠报刊的介绍不可。由此可见,这种小圈子不仅阻碍了青年们探步书林,获取知识,而且窒息了青年们的主动性,斫丧了生机。

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主动性更可贵的了。如果我们的祖先老是因袭旧路,墨守成规,非靠着他们的老一辈牵着鼻子走不可,人类绝不可能有今日这样高度发达的科学和文化,我们势必仍然过着所谓穴居野处的日子。可是我们现在却弄到有些青年甚至看小说也非依赖别人介绍不可。即使这并不是普遍的现象,甚至可能是个别的现象,我们也必须特别警惕。因为生动活泼,正是青年人固有的特色啊1

试问人们为什么要划出这样狭隘的圈子来呢?我们敢于肯定地说,他们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至少绝大多数人是出于一片好意。他们唯恐青年人走了弯路,唯恐青年人不走正路,因此左也扶着,右也牵着,这也拦住,那也挡住,以为只有在这种小圈子里转,只有在这样的小轨道上前进,才是稳稳当当,万无一失。他们太不信任青年。他们怀疑青年的能力,低估他们的品质,不重视他们的主动性,不珍惜他们的生机。那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十分自然的事吗?

有人感叹说:现在的青年太幸福了,什么都给安排好了,你只要照着走就是。可是危险也就在这里。既然凡事都可以不要自己用脑子,结果就很可能不善于独立用脑子了。——这句话,我想是很有点儿道理的。

我们这样说,当然绝不是说不应当指导青年,或者是青年不可以借助于别人的指导。比如书籍的介绍与推荐,不仅对于一般青年是必要的,即令是对于大学者,又即令是在他的本行以内,恐怕也不会全无用处。但是,指导不是限制,帮助并非代替。那么怎么办呢?我想,发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提倡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自由;这在今日青年们课外和业余阅读的问题上,也是恰恰用得着的。

猜你喜欢

团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小圈子
党员干部要自觉远离“小圈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团章可以这样学
远离“小圈子”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四)
莫入“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