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1956-08-16李何林

中国青年 1956年2期
关键词:农庄群众

李何林

一、我们向娜斯嘉学习什么?

这是一部具有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力量,并且充且了令人兴奋和感动的激情的小说。

主人公娜斯嘉这种可敬可爱的性格,不仅在苏联普遍存在着,在新的中国也正在成长着!文学作品的职责就在于表现现实中这种可贵的性格,来教育人民,从而培养和促进这种性格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对于这种性格带着钦佩和感动的激情来加以表现和赞扬,这激情充满于全书的字里行间。这激情感染了读者,和作者一样引起了钦佩和感动的感情,带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教育读者要向娜斯嘉看齐。不仅青年人要向她看齐,中年人和老年人也一样要向她看齐,展开和自已环境中的和头脑中的阿尔卡琪的斗争,培养像娜斯嘉那样的高贵品质。尤其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头脑里面的阿尔卡琪是比较多的,因而这篇小说的教育意义就绝不仅仅限于中国的青年。

那么,我们看看娜斯嘉有着怎样美丽的性格?我们向她学习什么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相信真理,坚持真理:“凡是书本上和报上为的话,她都奉为金科玉律,从不怀疑。”譬如:“厩肥必须堆积起来”这个真理是手册上写着的,庄员们不照办,她说各段农艺师应该向庄员们解释和坚持执行。三叶草在那里长得不好,应该用方形点播法改种玉蜀黍和向日葵,这个真理,区里和邻区里的几个农艺师,并不是不知道,他们去秋巳经谈过这件事,但是并没有坚持实行。虽然省里的科学研究院也来指示叫不要放弃三叶草,但她仍然坚持在三个生产落后的集体农庄里改种玉蜀黍和向日葵,终于得到了胜利。又如快要播种了,麦种有百分之二三不合标准,本来把这百分之二三换一下,补充上合标准的就可以了,而站长要全部换掉,换来的新种里面有软粒品种,没有原来的硬粒小麦能耐旱(当地又多干旱)。她反对全部换掉,主张补充不合标准的百分之二三,坚持到了胜利。

她相信真理坚持真理的路线是正确的;“真理是无比强大的,它能给软弱以力量,能使渺小的变得伟大。”只要大家“能像她一样坚信自己的真理,也能像她一样顽强地追求真理”,则大家的面前“都铺着像她那样的道路”,大家“都可以像她那样的干去。”

二、疾恶如仇,斗争到底:也就是她具有和不合理的事物作坚决地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她老是在挖他们的痛疮疤。她说她对一些事不能装哑巴,就只好钻,她相信水滴也钻得穿石头的。她反对站长派像斯丹卡和温卡那种人去方形点播法的短期训练班学习,主张改派优秀的机工和共青团员去。为这件事她斗争到区里和省里,上级终于依照她的意见改变了派去学习的名单。她从群众那里知道了阿尔卡琪对于机械零件平时不作准备,在播种时候遇有零件损坏不能立刻更换,常常影响播种;对于这种恶劣作法,她进行了尖说的斗争,要求站长“保证”。她要求阿尔卡琪在播种前检验播种机。她发现联动机有毛病,她要求修理,坚决阻止开到生产队里去;而别的站里的联动机也都有毛病,它们的农艺师并不管。对站长的优柔寡断,娜斯嘉把裙子向他一扔说:“这个给你穿倒很合适,……你穿裙子比穿裤子合适多了,……你做工作太不像男子汉。……”站长说:“她对一个人有好感,态度就很随便,像对自己人一般。要是什么不合她的意,她就对他进攻,好像进攻我和费嘉那样。因此人家对她也很少有保持中庸态度——要么完全倾心于她,要么一听到她的名字就打寒噤……,”省委第一书记也说“是的,作风是粗鲁的,不能容许的;不过,她的斗争性倒很强。在斗争中主要不在作风,而在乎斗争的目的和对象。

她这种疾恶如仇,斗争到底的性格,是社会主义的新人应该具有的性格。就像站长所说的“她是不会放松你的……但这正是我们的作风……苏联人的作风,俄罗斯人的作风……在她的旁边,好像在冬天的某一个严寒的地带……她刺你,惹你,不让你安静!那些习惯于温暖气候的人,也许会觉得不

对劲,但我们却觉得恰巧正好!”

三、沉着勇敢,不骄不傲,不计个人得失:站长说“她仿佛老是在想着,老是在打主意,但等到主意打定,一切问题弄清楚了,就立刻公然行动起来。行动的时候不仅奋不顾身,而且兴高彩烈!”她能够沉着勇敢的愤怒的回答站长、党组织的负责人、总工程师和前总农艺师说“不是我说话不负责任,是你们工作不负责任!”因此空前地激怒了他们,但她并不怕;当阿尔卡琪叫她离开拖拉机站的时候,她英勇沉着的回答“我哪儿也不去!我的事我还是要做的,不论你们怎样妨碍我!……”她并且向区委会告了他们。她敢对省委第一书记说“省委第一书记许下落后的集体农庄可以获得好的劳动日,许了三年,也把把人家骗了三年,那就更糟糕!”当站长气得要把她解职的时候,她仍坚持她的主张,说“你们工作做得不对,但我既不能说服你们,也不能跟你们那种做法妥协;我走好了,你把我解职吧;只是首先,我要使种子达到标准,我要给集体农庄留下硬粒小麦。她那张脸上“坚决、温柔、活泼、沉思,什么样的表情都有!”三叶草改种玉蜀黍和向日葵,她胜利了,但她并不骄傲,她反而更辛勤的在地里奔忙着研究着。方形点播法成功了,玉蜀黍和向日葵都丰收了,落后的集体农庄的劳动日的价值也提高了,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她,但上级表扬了别人,并且选派去克里姆林宫开会的人也没有她,也没有她,她都泰然处之事,若无其事。对于楚马克的被表扬她非常高兴!但她也没有露出胜利者露出胜利者的姿态。她并且向站长忏悔似的做起自我批评来了:“我以前不承认你们是领导人,不买你们的账,……有时还因为心里不快乐而胡说一通……”就像费嘉所说的“上级骂她也好,称赞她也好,她根本不放在心上。”“为别人,斗争起来好像一只猛虎;为自己,……显然,她显然不会保卫自己。“她所“最关心的问题是“农庄庄员们的需要和忧虑”。“她也不是没犯过错误,个别的错误是犯过的,但工作的主要方向却是正确的。”她的不骄不傲,不计较个人得失,和阿尔卡琪的原就不是他的功劳而竟居功自傲,甚至私自活动钻营去克里姆林宫开会的卑鄙行为,恰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四、深入群众,为群众服务:上面已经说过她到站后的第一个月就深入了群众,了解了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她很快就“跟拖拉机站的几个机工结成了一伙,跟生产队长和拖拉机手们来往,她跟他们甚至发生了亲密的友谊。“事实上,她不仅是他们的领导人,而且还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她给他们上了一冬的课。他们之间真是水乳交融,亲密得很。这给了她不少帮助。她和生产队长们谈生产问题,西伦基老爹这个老生产队长尤其和她谈得来,并且全力支持她。正像省委第一书记对站长等四个人所说的:“农庄庄员们和机工们都欢迎总农艺师,而且都很敬爱她,他们之间从来不吵架,她只跟你们吵架!”由于她接近群众和关心群众,她在群众中渐渐有了威信;站长说“她说了好一阵。我感到很惊奇,因为大家听着她就像听长辈说话一样。譬如选换种籽这件工作,在站长看,那几个落后的集体农庄从研究娜斯嘉的指示,集合人,又为着查明农庄为了执行这个指示还缺少什么……等等,至少得十天以上才能做完,到那时再去交换,好品种都被别的农庄拿光,只好挑拣剩下的东西。那知等到站长到‘十月集体农庄一看,群众都已经动员了来,热火朝天地在搞选种工作,群众自己设法解决了在站长认为不能解决的帆布垫问题。“平常这儿即使在规定的时间内也不容易把人召集拢来,何况此时快要黄昏了,工作的时间也已过了。”站长问农庄主席:“这是怎么搞的?主席回答得很简单:“这是出于信任。群众信任我们的计划,信任我们和娜斯塔霞·华西里耶夫娜。”就连全农庄最疙瘩最多嘴的老太婆,农庄主席的母亲也例外的来了。站长问她今天连您也来了?”她回答说:“来了又怎样?娜斯塔霞·华西里耶夫娜亲自跑到我家来……她瞧得起我,我还能瞧不起她吗?”可见娜斯嘉对群众的帮助和教育工作也已达到了最落后的群众,改变了落后集体农庄庄员们的精神面貌。娜斯嘉不仅动员了群众,她还亲自去向中尉借帆布篷幌,她还当场带头工作:“她一跛一跛地跑进谷仓,带头扛了一只口袋出来。”那些平日落后的姑娘们也就跟着她扛起来了。面对着这种情景,站长在想:“他们真的会在规定的三天中使种籽达到标准的!我是照普通办法来做估计的。我们通常是怎么办的呢?跑来作一番指示就走了。难道我和阿尔卡琪会到谷仓里去搬口袋吗?这是不合乎道理的!而娜斯嘉呢?亲自去说服固执的老太婆,亲目去向中尉借帆布篷帐,而且还带头扛口袋啊!她不摆架子。这就是娜斯嘉深入群众,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和作风,和一切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不同的地方!她的胜利和成功是有群众基础的。

五、相信党,依靠党,走党的路线:她要求站长改变派去学习方形点播法的名单,站长不同意。她告到区里和省里,她相信上级党能够正确地解决她的问题;也因为她有这种信心,她才能够坚持斗争,她才依靠党得到了胜利。她主张不种三叶草,用方形点播法种玉蜀黍和向日葵,遭到了四巨头的坚决反对。她去找了区委第一书记鲁青科。鲁青科

把站长叫了去,要站长对于这个问题不忙作结论,还要仔细考虑考虑:“有些问题应该马上决定,另外一些问题,应该像俗话所说的:要三思而行。并且要站长“到娜斯嘉特别加以庇护的那几个落后集体农庄去走走,观察观察,考虑考虑。”这就表现了上级党在支持娜斯嘉的合理建议,表现了党在教育官僚主义的站长要到群众中去和工作中去了解情况,不要过早的下结论。在播种前省委第一书记来到这里了。但书记开始并不同意娜斯嘉的改三叶草为玉蜀黍和向日葵的生产计划。她和书记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争论;书记终于“感到在娜斯嘉的鲁莽话的后面,存在着一种伟大可贵的东西。”于是向她说“好吧,让我们来考虑一下你的意见。”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普通干部,敢于向一个省的最高领导人说出那样多肆无忌惮的、大胆的、尖锐的、无情的话,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不可能想像的。因为娜斯嘉相信党、依靠党,所以才敢于和党的高级领导同志争论。她走的是党的路线,她是为着群众的利益在进行斗争的,她走的也是老老实实为群众服务的路线。“谁走这样的路线,谁就是走党的路线,这是一切规律的规律。”书记回到省里后,“省里发下指令来了,叫那三个落后的集体农庄今年不要种三叶草,而种玉蜀黍和向日葵。”娜斯嘉又得到了党的支持,她又胜利了。当“四位受人尊敬的拖拉机站老干部,一起来反对一个刚参加拖拉机站工作的大学毕业的优秀女学生”,并且决定把她解职的时候,是谁支持了她,帮助了她呢?是省委第一书记。他在听了他们攻击娜斯嘉的许多话以后,先对娜斯嘉进行了一些批评和教育;在她出去以后,书记就称赞起娜斯嘉来了,并且教育站长和费嘉说:“当你对一件事的本质发生疑问时,看看哪些人处在一个阵营,哪些人处在另一个阵营,会有些用处的。有时候这可以帮助你了解……”他指出了和娜斯嘉在一个阵营的是些什么人,反对她的有些什么人。把费嘉和站长的眼睛擦亮了,这当然有助于娜斯嘉的事业的。从以上这几件事情看来,娜斯嘉表面上是单枪匹马在作战,事实上她不但背后有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决定性的关键问题上还有党在支持她。她在地面上“是并不孤独的”,因而即使单枪匹马也能打仗,“因为对她那样的人,党总是会加以支持的;因为在千百万同样的岗位上,站着千百万同样的青年男女;他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大军在为面包、为和平、为我们伟大的真理而作的斗争中,是常胜不败的!

以上就是在娜斯嘉的美丽的性格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五个主要方面,当然没有包括她的性格全部。

二、关于奥维奇金和苏联“文学报”对于本书的意见

1955年10月29日“文学报”上发表奥维奇金同志在全苏描为集体农庄生活的作家会议上所作的报告:“集体化农庄中的新事物和文学的任务”(译文见55年第23号“文艺报”)。其中最后一部分谈到这部小说:

他的意见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来谈;第一,他说:

“迦·尼古拉耶娃的这个中篇,就情节来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的非常尖锐的冲突上。但是糟也就糟在这里。尽管小说的冲突是非常尖锐,但是如果对照生活把这篇小说仔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看出有一种牵强附会的东西,是出自臆造,而不是出自生活的真正的真实。根据这篇小说看来,结果是娜斯嘉·柯夫莎娃单独一个人把三个最落后的集体农庄推上轨道;不但没有得到区委会和拖拉机站领导方面的任何帮助,甚至还遭到他们的反对。而且一般说来,她是轻而易举地、简单地(只是用正确的农艺方面的建议)把它们推上轨道。”

“但是,这里却完全不合生活的逻辑!为什么这些集体农庄是最落后的呢?显然,是因为那里的主席都是些不学无术的懒汉,生产队长是酒鬼和骗子;党组织里乱七八糟。一个农艺师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农庄里会碰到对任何新办法的最顽强的抵抗。要是不用严重的组织措施,有时甚至是用检察官的措施,要是不对领导干部大喝一声,你是不会使这样的集体农庄振作起来的。”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娜斯嘉是不是“单独一个人”把三个最落后的集体农庄推上轨道呢?显然不是的:在几个重大问题上,她是得到了区委会以至省委会的支持和帮助的。开始时她虽然没有得到“拖拉机站领导方面的帮助,甚至还遭到他们的反对”,但是后来恰里科夫站长和费嘉这个党的领导人不是都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和态度,不支持阿尔卡琪,支持她了吗?同时,她不是“单独一个人”,还表现在她有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这方面。她是接近了群众,帮助了群众,教育了群众,改变了群众的落后的精神面貌,和群众一起把落后的集体农庄推上了轨道的。她不是“只用正确的农艺方面的建议”把它们推上轨道。

为什么“最落后的集体农庄”的主席,一定“都是些不学无术的懒汉”,“生产队长是酒鬼和骗子”,“党

组织里乱七八糟”呢?就像作者所描写的“十月集体农庄”那个主席,在娜斯嘉未来以前,没有人关心他帮助他,他的思想可能落后,他工作得不积极,又兼之错种了三叶草,拖拉机站的机器又常出毛病,方形点播法也失败了,以致收获很坏,结果使庄员们的劳动日不值钱,大家的生产情绪当然不会高,遂即形成了他的集体农庄是最落后的,这岂不是很自然的吗?等到娜斯嘉来了以后,关心他帮助他,他的思想有了进步;又决定不种三叶草了,又早派了优秀的机工去学习方形点播法了,拖拉机站的机器也有娜斯嘉坚持修理了,种籽也有把握能达到标准了……等等,他和他的农庄和庄员们为什么不改变落后面貌呢?生产队长也不一定是“酒鬼和骗子”:就像西伦基老爹和斯吉巴·别斯宋诺夫这天真可爱的一老一少的两个生产队长,在娜斯嘉未来以前是不可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的;现在他们在娜斯嘉的感召和领导之下,积极起来了。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是“酒鬼和骗子”,为什么一定要“用严重的组织措施”,甚至要“用检察官的措施”,“要大喝一声”,才能使他们振作起来呢?“党组织为什么一定要“乱七八糟”呢?像费嘉、区委第一书记、省委第一书记,不是都写得恰到好处吗?他们都不是天生的美玉无瑕,但他们本质上又都是美玉。费嘉在开始时有些官僚主义,满足于现有成绩,两位书记在没弄清楚问题以前对于合理化的建议未能给以合理的答复,这都是很平常的。这正是表现了“生活的真实”,合乎“生活的逻辑”的。从小说的表现来看,由于这三位党的领导人的美玉“有瑕”,过去已经给这个站的工作带来了损失,何必一定要坏到“乱七八糟”的程度呢?

第二,奥维奇金同志说:

“迦·尼古拉耶娃的中篇是在一九五四年发表的,故事的情节开始于一九五二到一九五三年的冬季,在中央委员会九月全会之前八九个月。如果说,像娜斯嘉这样一个还没有丝毫阅历的女孩子,无论在田里或是在集体农庄里都没有个人的工作经验,无论对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看一下,了解一下,就这样(也许是由于她的异常的洞察力)猜出了以后四次的中央全体会议关于采用进步的农业方法所通过的决议的内容,——这恐怕不能算是真实的。”“迦·尼古拉耶娃赋给了娜斯嘉·柯夫莎娃这种在逻辑上是无法解释的、简直是所谓从摇篮里带来的智慧,使她在她的一切行动中都是正确得好像有先知之明、不会犯错误,从而把她高高地抬到她周围的那群普通人之上。而且,老实说,在那些集体农庄里简直把她当圣人看待,恨不得用手抬着她走。”

娜斯嘉的行动能够符合八九个月之后党中央所通过的决议的内容这一点,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因为党中央的决议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费嘉说得好:“咱们开头觉得奇怪,她的计划和意图怎么会跟党的计划和意图不谋而合呢。……其实并没什么希奇。别种情形也是不可能的!她走的是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路线。谁走这样的路线,谁就是走党的路线!这是一切规律的规律。有什么希奇的呢?”

奥维奇金同志认为“像娜斯嘉这一个还没有丝毫阅历的女孩子,无论是在田里或是在集体农庄里都没有个人的工作经验,无论对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看一下,了解一下”,就能成就那一番事业,“简直是所谓从摇篮里带来的智慧,使她在她的一切行动中都是正确得好像有先见之明,不会犯错误……”总之,是认为把她为得太好了,在生活的现实中是不可能有这种人物的。55年11月15日苏联“文学报”专论“新的成就的保证”(译文见同上“文艺报”)也有类似的意见:“女主人公是一个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年青姑娘,还没有一点经验,她独自一人就解决了小说中所提出的任务,而这些任务显然不是她能胜任的,并且根本不是一个人所能担当起来的。”根据我对这篇作品的初步了解,我觉得这意见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小说里面已经交代得很明白:说“她生长在一个出色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乌拉尔著名的炼钢工人。哥哥在死后被追赠‘苏联英雄的称号。她念书的学校是乌拉尔最好的学校之一,而实习的地方又是一个出色的集体农庄。”兼之经过“战争的年代”的锻练,党和团的教育,以致形成了她的直率、纯朴、倔强、刚毅、战斗性强……的性格,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天生的。她的“智慧”和“先见之明”,都是从家庭、学校、实习的农庄和党团的教育中得来的,不是“从摇篮里带来的”。到了茹拉文诺拖拉机站以后,也是像她自己所说的“我并没做过什么特别的事”。她虽然没有阅历或经验,但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了解了情况以后,对于派去学习方形点播法的人不合适,她是不难看出的;修理厂的成绩不佳,她是可以了解的;主张把三叶草改种玉蜀黍和向日葵,在一般农艺师都不是难事,而且去年已经有人主张过了;她要求机械零件要有准备,以便坏了可以立刻更换,这也是极平常的工作;她要求阿尔卡琪在播种前要检验播种机,凡稍微对工作负责的人都可以提出来;联动机有毛

病,她要求修理好后才开到生产队里去,这也是很平常的事;她坚持不交换耐早的硬粒小麦种籽,这道理她在书本上是学了的,并不是什么天才的发明;……等等,这些就是她在这个站所完成的“任务”,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很难“担当起来”的“任务”,何况还有党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通过她关心群众,教育群众和为群众服务,她在党的支持之下改变了几个落后集体农庄的面貌,是很自然的事,是她能够“胜任”而且不难“担当起来”的。她是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普通人,她“并没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所以作者并没有“把她高高地抬到她周围的那群普通人之上”。至于“在那些集体农庄里简直把她当圣人看待,恨不得用手抬着她走。”这是由于她真正为群众服务,所以被群众所爱戴,这是当然的结果。是合乎生活的逻辑和生活的真实的,作者并没有加以夸大。毛主席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娜斯嘉就是过渡向共产主义的苏联社会所产生的新人物,她是新社会的“圣人”,但也是并不少见的一个普通人。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她的缺点:“在犯错误受挫折的时刻痛哭流涕,垂头丧气”,“在火热的斗争中激动兴奋,有时还有些急躁卤莽”,“对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充分信心,只是刚在摸索着道路”,“轻信别人”和“任性”。这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青年来说,这些缺点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大家应该在生活的斗争和锻练之中,和娜斯嘉一同去克服这些缺点。

但我一般同意“文学报”专论里的下面这些意见:“作者给自己的女主人公安排一条容易走的道路,把许多生活中的困难,现实中的实际复杂性取消了和简单化了。这样一来,生活的真实以及娜期嘉本人性格的描写深度就不能不受到损害。”作为对作者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我觉得这意见是对的:作者应该把“生活中的困难”和现实斗争中的实际情况,表现得更复杂一些,更细致一些;对于娜斯嘉性格的描为也应该更深刻一些。不过作为一部中篇小说,这种要求可能是比较难以达到的。同时“文学报”的专论也首先肯定这篇小说的优点:“尼古拉耶娃这个中篇小说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之有力和鲜明,吸引着许多人。作者企图用娜斯嘉·柯夫莎娃的形象体现今天正在开荒的、勇敢地和那些保守的家伙作斗争的、和缺点不调和的青年的特点。小说的主要的冲突,就是:富有创造性、敢作敢为、具有大胆的思想和强有力的感情的人,和那些没有主动性、只顾自己的安宁,内心冷淡,本着‘与世无争的原则过活的人们的冲突。小说写出对生活两种冲突的态度:一种是积极的,热情的,另一种是消极的,冷谈的。这一切都是好的,是对的。”我们读了这部小说的人,不都有像“文学报”所说的这种感觉吗?不都钦佩娜斯嘉,敬爱娜斯嘉,而且被娜斯嘉的行为所感动吗?不都引起了我们要向娜斯嘉学习的激动的感情吗?娜斯嘉的瘦小、平凡、勇敢、战斗、奔忙于田野农庄之问,跛着腿还在进出于谷仓扛口袋……等等的形象,不都随时鲜明地显现于我们的脑子里吗?这个形象我们是不会忘记的,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保尔·柯察金、林黛玉、贾宝玉、武松和李逵一样。这就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地方。不过也许我的话有些夸大了,但我确实为她所感动,我觉得像我这样五十岁以上的人,也应该问她学习;她的形象在我脑子里是很鲜明的。

猜你喜欢

农庄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共享农庄”商机多 把握政策好赚钱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