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解决家庭问题的
1952-08-16蔡明
蔡明
我出身于一个中农家庭。父亲在我十三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了母亲和哥嫂弟妹侄儿等十五口人。记得当我小的时候,母亲送我上学时,她常常嘱咐我说:“孩子,好好地念书,看你能挣碗饭吃不能!”
参加革命工作后,我背着一个思想包袱,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对家庭尽到责任。母亲曾写信给我说:“把你养活大走了,也不问家事了。你上了学,弟妹们在家不能上学,你就不管了。”这时,我的思想包袱更重了。当时我觉得母亲的话是对的,弟妹们上不起学,自己该给想个办法。可是,我是一个包干制干部,每月的津贴有限,虽然自己想节省一些,叫弟弟来跟我上学,但只能顾上他吃的又顾不上他穿。有什么办法呢?要求组织补贴吗?但同志们家里困难的不是我一个。左思右想,总是不能解决,因此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思想上却仍是很苦恼。
后来我参加了各种运动,思想上有了一些变化。《朝鲜通讯》中许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对我有很大的教育。
如刘奎基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鲜血,半个身体残废了,可是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他英勇地参加了人民志愿军,不辞劳苦地为伤员服务。我想,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为什么不先去照顾自己的家,而要到朝鲜去工作呢?难道他们没有家吗?没有个人打算吗?不是的,他们都有可爱的家庭,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更多的家庭(包括自己家庭),为了保卫我们祖国光辉灿烂的前途,也是我们自己无限光明的前途和理想,才到战场去过艰苦而又光荣的战斗生活的。我又想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工作,把国家的生产提高一步,国家建设搞好了,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而我弟妹上学的问题也就会得到解决。同时我还认识到,对家庭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也是不对的,应该积极地教育家庭。于是我就把这些道理写信告诉家里,说今天国家是我们人民自己的,要他们眼光看得远些,别看眼前苦一点,我们国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去年,我们家乡的淮堤修好了,没涨水。于是我就抓住了这一点,对家庭进行教育,说明人民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只要自己积极生产劳动,是能过好光景的。我的信给家庭很大的影响。我的三哥蔡如璧,过去因为身体有点病,干活很不积极,曾经想脱离劳动。但看了我寄去的信和书籍后,思想就有了转变,生产也积极了,并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担任了本乡民兵大队的工作,学习也很积极,过去他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今天能写信给我了。
去年,我们家乡得到了丰收。我家的生活也转好了,小弟弟也上了村民小学。我有时把自己节省的津贴,也寄一些回家里,补贴他们的学费等用途,有时还买了一些富于政治意义的小书画寄给他们阅读。现在母亲已经基本转变了过去那种依赖思想,她写信来说:“自从淮堤筑成后,没有水灾了。现在家乡的土地改革已经完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蔡玉早今天已向人民低了头,全村的人民都翻了身,现在家庭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你的小弟弟妹妹都上了学,你妹妹还加入了青年团。你的津贴不多,不要往家里寄了,除买书看外,应保养自己的身体,好好努力工作。”她最后说:“这一切都是毛主席给我们的。明儿:望你好外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