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字有没有阶级性和改革问题
1952-08-16林曦
林曦
编者按:读者盛国梓同志写信给我们,他认为中国的方块字学起来很困难,不容易为劳动人民接受,它是远离劳动人民而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因此他怀疑中国方块字是不是有阶级性,是不是需要改革?这篇文章是解答这个问题的。文章里已说明了文字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工作。在目前,在劳动人民的文化教育工作中,我们就应当大力推行祁建华同志所创造的速成识字法。
关于语言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已经指出: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根据斯大林的关于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解释文字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
文字是书写语言的一套记号体系,人们用它把语言记录下来,使语言变成可以用服睛看的东西,因而能够大量地、远距离地传递,并流传久远。文字和语言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进行交际,互相了解,交流思想的工具和武器。它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一个民族的文字,是为这个民族的一切成员所需要的,只要学会了它,谁都可以应用。它是全民性的,面不是阶级性的。封建阶级可以拿来宣扬封建的思想,无产阶级也可以用来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革命思想。文字和语言一样,既不可以列入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也不可以列入社会的上层建筑一类,又不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现象,它并不跟着社会基础的改换而立即改变。
拿中国的汉字来说,也是如此的。汉字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汉字对于汉民族的形成和团结一致,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汉字在建立中国古代国家,保存和流传汉民族的优秀的科学、文艺,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活动上,有着很大的功劳。许多生产斗中和社会斗争的经验,靠着它保存了下来。历代王朝的封建统治阶级,固然曾经用它宣扬过忠君孝亲、三从四德等等的封建的文化和道德,可是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军,也是拿它来出布告、写法律,宣传一些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的思想。“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同志和其他共产主义者写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也还是用的这一套文字。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由奴隶制改换为封建制、半封建半殖民地制。而进入今天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中国文字的表意体系,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就汉字可以为汉民族的社会各阶级服务来说,它本质上是全民性的,不是阶级性的。
但是,也许有人会间:“难道汉字脱离劳动人民,过去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不是事实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版该推出,文字一方面和语言一样,具有“替社会服务”的性质,另一方面,文字本身还具有些其他的特点,这就是:
一、就文字的发生来看,文字和语言不同,它不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社会中,什么人需要和有条件学会使用文字,是由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的性质,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来决定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现在还不能证明是使用文字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却有很多遗物证明,文字是由统治阶级和他们的“巫”、“史”之类人所掌握的。文字在他产生的最早时期,就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垄断。认为一切社会成员都有识字的必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以后才提出来的,而要真正作到这一点,却必须到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完全的可能。
二、文字不像语言那样,基本上是在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东西;它是人造的。这些造字的人和随后产生的解释、传授文字的人,在阶级社会里,必然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因此他制作或解释文字的方法和见解,就难免要受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影响。拿汉字作例,“奸”、“妖”、“奸”这些本不限于女性才有的坏品性,都算在女人的帐上,难道不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侮辱妇女的观念的反映吗?
三、文字既然是一套记号体系,人们要想学会应用它,就得花费相当的时间。一种文字的体系越复杂,学会应用它就越困难,花费的时间也越长。文字虽然不拒绝替社会上任何阶级服务,但在阶级社会中,由于被压迫阶级所处的恶劣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再加上统治阶级故意把持和垄断,实际上他们是没有条件学会使用文字的。汉字的情形就是如此。两三千年来,除了少数的出身贵族、地主等阶级的子弟,可以经过“十年寒窗”,精通汉文字外,百分之九十的劳苦大众的子弟,由于从小就要从事劳动,没有时间去学习体例繁杂的汉字,所以他们就被挡在汉字的大门之外了。但是,我们却不能根据这种情况就判定汉字有了阶级性。假如工、农大众的经济、政治地位改变了,文字虽然繁杂,他们还是有可能学会的。解放后,不少工人农民经过努力也学会了使用汉字,就是文字不单纯为一个阶级服务的证明。
汉字既是全民性的,是不是还必须改革呢?我们的答复是:必须改革。但是,并不是因为断定它是封建性的东西才要改革,而是因为它对于全国人民,首先是工农大众的文化普及和提名的要求不能很好的适应。它对于人民大众是一种不好学,不便利的工具。
毛主席在“新以主主义论”中说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必须是大众的文化时,就曾指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把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为什么呢?因为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离开了活的语言。成了一种繁杂的记号体系,要想学会它,并且学得管用,就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在学会它之后、又不容易运用它来记写现代中国广大学众的语言,这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就形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困难和负担;对于汉民族和其他愿意使用它的兄弟民族都是不便利的。文字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文字容易普及,使文字成为更科学合理的记写群众语言的工具,当这种新的工具为广大人民所在握时,文化就更容易作到如同毛泽东向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的,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文字改革是关系全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这件事决不可能三天两天就可以成功,而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因此,我们绝不能操之过急,企图用粗暴的方法来进行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鉴于此事的重要,已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设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持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