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态混搭新风潮
2025-02-21陈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购物体验,而是更加追求社交互动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他们不仅希望购买商品,更渴望参与到充满社交互动和情感体验的环境中,业态混搭模式因此应运而生。
想象一下,在逛超市的同时,可以顺便在超市内的食堂享用一顿美餐;在书店品读一本好书的同时,可以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在照相馆等待修片时,可以顺便做一次美甲……近年来,“超市+食堂”“书店+咖啡馆”“照相馆+美甲店”等实体店业态混搭的案例越来越多。
业态混搭,又称多业态混合经营,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态集中在同一空间内,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混搭是时尚界流行密码之一,如今,商业业态也开始流行混搭。不少门店刮起“混搭风”。这种模式融合了不同的商业元素,创造出了多样化的消费环境,激发了消费者的潜力与兴趣。
业态混搭受青睐
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大街的锦创书城朝天宫店,只见两层高的巨型书墙林立两侧,盘旋而上的阶梯极具造型感,暖色调的木质书架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有别于其他书店,这家书城拥有一条百米长的内街。伴着书香,三两读者喝着咖啡、吃着甜品、谈着私语;慕名而来的游客,则在文创生活馆里尽情购买南京礼物、城市伴手礼等。
拾级而上至二楼,“喵头喵脑·关于猫的艺术展”正在开门迎客。看展观画之余,抬头能见“关于猫的推荐书单”,低头可在撸猫区与猫咪来次亲密互动。当然,你也可以迈进VR沉浸乐园,借助高科技飞越到童话王国、奇幻世界……
书城6楼天台更是另一番天地。白墙、石砾、蓝色水池、沙滩椅……站此眺望,万仞宫墙与繁华街一览无余,“最美天际线书店”由此得名。
“功能区分类清晰,有摆放整齐的书籍、个性鲜明的文创产品,还有喜欢的咖啡。”市民程先生表示,周末来这里坐一坐,享受一段惬意又充实的时光,“电量”满格再出发。
番茄鸡蛋、茄子豆角、红烧排骨……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一家物美超市“大食堂”区域,热气腾腾的饭菜吸引了不少食客。李先生是附近社区的居民,也是这里的常客。“我经常来这里吃饭,吃完了还能买点日用品回家。”在他看来,在超市里吃食堂既方便又实惠。
“经营超市本来就具有蔬菜、肉类的供应链优势。我们精心挑选供应商,每日提供新鲜净菜。既能保障食材的安全,也提高了出餐效率。”该超市负责人表示,对于超市而言,这是一种“业态混搭”的新尝试,也顺应了实体店转型升级的趋势。
“上超市吃饭”正在成为人们的新选项。不仅是物美,世纪联华、永辉、盒马、大润发以及胖东来等大型超市的就餐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干饭”天堂。原本只是作为辅助模块的餐饮,渐渐成为商超获客吸金的有力武器。
“超市中引入‘平价食堂’,是拓宽业务赛道的策略。作为零售业态的重要形式,线下超市近年来面临电商的冲击,大卖场模式正在呈现疲态,很多传统超市都在尝试优化线下门店的消费场景,选择快餐品类作为突破口,就是优化方式之一,于超市而言也是新的增长点,毕竟,餐饮是消费者的日常刚需。”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介绍,餐饮与超市两者的客群高度重合,这种模式可进一步实现客流的相互转化,更大程度地挖掘消费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更大效益。
“听说来这儿吃火锅可以免费唱歌,有KTV包厢,不用多花钱,简直是打工人聚餐‘去班味儿’的首选!”90后白领薛女士兴奋地说。2024年7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合生汇的湊湊火锅推出“火锅+茶憩+欢唱”模式的新店型,店内开设多个KTV包厢,可免费唱歌3小时。
此外,“电影+艺术沙龙+餐饮”“戏剧表演+餐饮”等混搭模式的商户,也在社交平台颇受欢迎。
业态混搭何以成为新趋势?这是因为实体店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突破传统经营模式。业态混搭的核心在于功能的集成,通过创新的场景设计,实体店可以实现“1+1gt;2”的效果。例如,一个购物中心可以同时拥有商店、电影院、健身房、儿童游乐场和美食广场等多种业态,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体验。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业态混搭的兴起是对现代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精准捕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购物体验,而是更加追求社交互动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不仅希望购买商品,更渴望参与到充满社交互动和情感体验的环境中。这也使得实体店需打造消费新场景,通过业态混搭满足消费新需求。因此,业态混搭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提供有趣、新鲜或更具社交属性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了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升了消费价值。
“业态混搭本质上是功能的集成与创新的融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指出,“在电商冲击和成本压力之下,这是实体行业根据多元消费需求进行的积极调整与自我革新。它不仅仅是经营模式的一次简单更新,更是对传统商业逻辑的一次深刻重塑。”
培育消费“新爆点”
2024年8月,董红莲在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附近开了一家鲜花服装集合店。推门而入,郁郁葱葱的绿植、开得正盛的鲜花摆满了桌椅及陈列柜。在店内一角,两排货架挂着秋冬潮流服装,颜色素雅、款式别致,小众文艺感十足。
为何让鲜花与服装玩起“混搭”?董红莲笑着解释:此前她在江宁区开了一家花店,经常做些直播宣传,“有眼尖的顾客注意到我身上的衣服,争相问衣服在哪儿买的”。
董红莲意识到,鲜花与服装的客群高度重合,如果两者协同,能进一步实现客流的相互转化,更大程度挖掘市场需求。事实证明,在这家新店里,买花的顾客会挑挑店里的衣服,买衣的顾客也会顺便捎束花回家。
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的美术大厦里,有一家名为ABC CAMPING COUNTRY的商铺,二楼有家具、自然风服饰,下层则是咖啡茶饮区、露营装备等,坐满了年轻时尚的男男女女,不少顾客在此打卡、闲谈。
“很喜欢这家店午后光影下的门头,有说不出的感觉,和闺蜜来这拍照,也买到了风格特别的户外服装。”喝着咖啡的杨烨说。该店自2022年入驻南京以来,主打的是年轻人比较推崇的户外生活美学。“我们把服装店这一业态延伸出去,打造一个休闲的空间。两种业态的结合,也有助于用咖啡去带动服装消费。”
如今,吃喝与穿搭“互补”,在服装店卖咖啡成为一种潮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咖啡服装集合店正悄然走红。这类集合店的咖啡大多由店主制作出品,定价在10元~30元,价格相对平价。不少店主表示,两种业态的结合初心是为了用更高频的咖啡去带动低频的服装消费,“增设咖啡之后,顾客试穿的意愿更强了”。
“之前有个词叫‘斜杠青年’,现在我们讲究的都是‘斜杠消费’。比如去买衣服,如果同时还能听听音乐、喝杯咖啡是最好不过的。火锅店里最好同时开一家奶茶店,不用跑两个地方去买。”00后消费者林琳的说法代表了不少年轻人的想法。
除此以外,目前市面还流行着书店+咖啡、菜场+餐饮、茶咖+酒、餐+酒等业态混搭组合。
在山东省济南市,书园、机遇空间、喜鹊书店、阡陌书店等不少实体书店纷纷开设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增设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卖咖啡等其他附加功能来营利,同时增加书店的文化、社交属性。
位于大明湖畔的信尚书店便是如此。除了卖书外,他们还售卖咖啡、文创产品。信尚书店位于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的一楼、二楼,它和名师中心、少儿美育中心、信尚美术馆、艺术湖景餐厅等业态构成一个大的艺术综合体。
白色的外观自带文艺范,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公共空间,搭配暖黄色的室内装饰,成为氛围感拉满的拍照打卡胜地。信尚书店主理人张女士表示,目前他们只开设了一家书店,每逢节假日,顾客会多一些。“顾客哪个年龄段的都有,不少年轻人也会前来看书。”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要瞄准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从便捷、品质、文化等供给端的多角度出发,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通过打造特色产品、提升服务能力等丰富百姓消费体验、扩展消费增长空间。
复合体、混搭风、多维度……新锐商业的消费姿态,培育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新爆点”。业态混搭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与体验。如今,很多消费者不仅关注商品的价格与质量,还重视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足,业态混搭的消费场景恰恰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琛伟认为,业态混搭既是场景创新,又是模式创新。其本质是功能的集成,能达成“1+1>2”的效果。
政策“添力加火”
业态混搭得以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鼓励培育购物消费新场景,推动购物消费多元融合发展。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以创新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在北京,2024年4月北京市商务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的《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培育一批多元消费融合品牌。支持企业开展跨界经营、异业合作,拓展新产品和新体验;搭建一批多元消费融合平台。”
在上海,2024年5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提出“对食品经营新业态、新模式,区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食品安全评估,确有必要的,可以提请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评估”,旨在支持多业态混合经营、融合创新。
“多元融合发展”“联动促销”,政策正为多业态混合经营“添力加火”。
在政策助推以及消费者喜爱之下,业态混搭现象越来越常见。随着“混搭”消费场景不断上新,消费氛围更浓厚、场景更丰富、体验更优质,实体商业逐步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的消费场景是商家开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单向地提供服务;消费新场景具有消费者参与、注重情感表达、体验感丰富、线上线下融合等特点。”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表示。
“商家在创新时需谨慎选择搭配的领域,将原本拥有独立空间的文化产品自然汇聚到一起,例如书店与咖啡馆的结合,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新型文化共享空间。”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范海潮看来,“业态混搭”构建起的全新消费场景,实现了不同业态之间的功能补足,给消费者提供情绪、社交价值,又能提升品牌竞争力,可以说此类空间开启了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文化共享与互动的另一种可能,不断释放出内需强劲动力。
从数据上看,业态混搭模式的效果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国新开业商场已超过170个,不乏以“业态混搭”为特色的商场。这些商场通过引进可持续概念、二手经济相关品牌、策展式零售等新奇业态和品牌,点燃了大众的消费热情,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一些传统商场也在积极转型,通过“业态混搭”提升吸引力,带来新鲜有趣的购物体验,捕获偶然性消费。
但“混搭”不等于“乱搭”,而是瞄准痛点、有的放矢,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比如,一些连锁超市本就有农副产品源头采购、从田间直达货架的供应链优势,无论办食堂,还是代客加工烹制,经济实惠,安全放心。在升腾的烟火气中,超市更有人情味了,拉近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也刺激了消费行为。
展望未来,业态混搭将继续在实体商业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实体商业积极探索多业态混合经营的过程中,实体经营者如果把握好三个度——业态与场景逻辑的匹配度、游客体验的舒适度、业态搭配比例的适宜度,实现多种业态巧妙、深度融合,其产生的联动效应、叠加效应,将形成更多消费集聚区,引领时尚生活新方式,释放促进城市消费的巨大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