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化力量 产业彰显文化自信
2025-02-21韩忍冬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特别是近20年,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腾飞,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彰显了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既要注重文化事业的繁荣,也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承担服务全社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责任;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文化创造与创新。两者应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特别是近20年,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腾飞,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彰显了文化自信。
“一纸空白”到“姹紫嫣红”
新中国成立75年,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75年。从一纸空白到姹紫嫣红,从探索尝试到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一路走来,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随着文化消费市场活力的释放,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文化对外交流步伐的加快,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是重要的分界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几乎一穷二白,中国的文化供给相对单一,主要由政府统一供给,财政支持补贴。
1978年,我国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对文化产业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文化可不可以产业化、文化能不能够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是否构成生产力等等问题。1979年,第一家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开设,成为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标志。很快,涉外酒店的音乐茶座在广州快速蔓延,并在全国被迅速模仿。
20世纪80年代,媒体引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报纸开始接触广告,随后电视台、广播电台刊登广告。1985年,《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中第一次将广播电视列为第三产业进行统计。1986年,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71.4%,首次超过广播覆盖率,电视台的发展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从供给侧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营文化市场开始出现,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一些外资文化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中国的文化供给侧越来越多元化,随后,出现了流行音乐,如邓丽君、西北风、摇滚等,文化产业的概念逐渐成形。
1985年,电视的广告收入只有6900万元,到了1991年,就已经达到了10亿元。报纸广告收入在这一时期也从2.2亿元增长到了9.62亿元,户外广告收入从1.11亿元增长到6.13亿元。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的“以文补文”开始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1992年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迎来了迅猛发展。1999年5月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北京市GDP的14%。同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临界点。随后,南方报业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相继成立。
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进行大幅度缩减,并于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加强党领导的前提下,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2002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提了出来,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科学地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突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阶段,电影、出版等领域开始走向市场化的探索,一大批文化类企业开始涌现出来。
按照党的十六大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在北京等9个地区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试点。从此,一场影响深远、波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展开。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论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在逐步深化。2009年,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所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出战略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国有文化企业是展现市场活力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生产力和创造力不断释放,骨干文化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从2017年发布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80%。2023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47亿元,同比增长15.24亿元,增幅6.32%;利润总额18.25亿元,同比增长1.59亿元,增幅9.55%。
国家在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企业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至2015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文化、体育、娱乐类企业已超过10万户,达10.4万户,远高于同期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1.6%)的增长速度。
从2011年开始,全球掀起了创客文化浪潮。党的十八大以后,创客也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的创客将技术创新探索扩展到文化创意和更大范围的创业活动中,大力发挥草根创业者的无穷智慧,有力推动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并购、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全面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互联网”商业模式。文化与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的创新促使文化生产要素不断实现优化组合,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扭转了长期跟跑、追随和复制的局面,开始进入追求原创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文化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企业群。这些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和并购实现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一条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了跨界融合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量和质量,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378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6%。国家统计局对全国7.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有580多家出版社,出版图书约20万种,在2023年全球出版50强中,中国有4家上榜;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156部、4632集,全国电视剧播出21万部;内地电影票房达到549.15亿元,票房过亿元影片共73部,其中国产影片50部;网络文学的市场营收达383亿元,作品3786.46万部,网络文学IP改编量为7.2674万部,海外市场营收规模43.5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文化企业发展平稳向好,文化领域各行业延续全面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文化企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已是一片“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2024年8月20日,中国首款单机3A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一路斩获诸多奖项,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24年度最佳电子游戏”,在Steam平台上的销售量已突破2300万,总收入超过10.1亿美元。
中国游戏产业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从中小型游戏、手游到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可以说是见证了国产游戏科技的崛起与发展,其席卷全球游戏市场、带火我国文旅产业的根本,是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硬核科技加持赋能、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的文化繁荣。
这两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网文、网剧、网游呈现国际化传播趋势,文化出海“新三样”成为热门话题。据《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仅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已经达到85.57亿美元。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5.2亿,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统计全国50家重点网络文学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营收规模约340亿元,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
数据显示,中国公司在海外已经推出40多款短剧APP,已有APP用户过千万。根据出海收入规模前十名的短剧平台测算,2024年上半年,出海短剧总流水已突破23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达到40亿美元。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短剧、网文、网游,在旺盛的需求之下,出海已成为它们的“蓝海新赛道”,它们都在不断加速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绩单有目共睹,已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语言与文学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美感,以及文化产业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新活力,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跨出国门,走向海外。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颁布,加大了在资金、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自此,文化产品贸易规模得到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得到优化,文化企业纷纷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演艺、出版、影视等领域收获了丰硕成果。
以影视作品为例,《吴哥的微笑》等一批旅游演艺作品走出国门,在国外市场开花结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琅琊榜》等在国内火热的影视剧、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收获了大量“粉丝”,让更多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北美、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热潮,打破多项海内外票房纪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一年一度的深圳文博会,展示了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搭建了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实现了36个语种优秀译制作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播出,30多个“电视中国剧场”已推广至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捷克、埃及、南非、阿联酋等国家,正在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
今天,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取得了斐然成绩,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663.63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217.3亿美元。尤其亮眼的是,自有品牌和IP频繁出海,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短剧等新兴文化贸易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产业经济、农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化产业具有延伸性、交叉性、创新性、复合性等特点,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赋予了创造性,也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的新型载体。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将以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展现形式,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全球化潮涌,唯有植根本土,方能扬帆破浪,领航潮流,真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让世界见证华夏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