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5-02-20左尚瑜胡恒钊杨志勇
[摘 要]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走上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教学理念上构建自主学习的智慧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推进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在技术应用上强化知识图谱推进的自适应性学习。然而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相互交融的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源紧缺、以信息技术更迭教师理念有待提升、多元思潮激荡学生发展亟须关切等现实困境。对此,要寻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突破路径,通过培养塑造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提升智慧化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知范式、推进人工智能驱动智慧学校建设等,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24-04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人工智能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大增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教学理念上构建自主学习的智慧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推进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在技术应用上强化知识图谱推进的自适应性学习。
(一)教学理念上,构建自主学习的智慧教育模式
2023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在京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与战略要求。“作为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1]教育的转型是人工智能时代推进的结果,是教育界与科技界的双向赋能,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教育从知识口头相授到智慧教育的转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新纽带,在教育创新改革的浪潮下持续推进智慧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指出:教育的转型需要借助科技的手段,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更为智能、灵活以及实时性的智慧教育是教育者所期待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与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训练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框架完成知识传递的传统模式。一种开放性和主观性的补充发展更能丰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参与度,提高大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育人”是教育的首要工作,“教书”应打破传统教育下灌输课本知识和只是围绕课本展开教学内容的知识单向传递式教育。智慧教育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教育不是传统的背诵与记忆,也不是教师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应是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深受启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方法上,推进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
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是不再局限于单元课时限制,以单元话题和单元整体性知识框架为主体进行备课、授课、检测及反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整体性、全方位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仅仅围绕教材进行展开的局限性,结合时政热点、生活资讯、本地要闻等具有实时性和时效性的最新教学资源,构建整体性知识框架,再分化为小单元结构进行讲解。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教师可以运用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将该学段目标设为: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要义,最后上升到实践,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与理解,更是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在万物互联时代其发展具有滞后性,填鸭式教学既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感知能力,也无法精准把控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的泛化与知识的内化,而单元结构的分化式教学能够助力学生高效率完成思维模式构建,推进思维方式重塑、知识板块重组和思政课堂再吸收。
(三)技术应用上,强化知识图谱推进的自适应性学习
相较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算法,知识图谱更趋于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由概念层和个体层构成。”[2]知识图谱像是具有统计知识的机器,从关联和概念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梳理知识的脉络结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常常用SATI4.0、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知识图谱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知识构建和全面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知识图谱的辅助能高效性完成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构建知识图谱能理解知识梳理知识从而达到整体性学习、全局性思考。对教育者而言,借助知识图谱推进的自适应性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思维方式,打破传统教育结构,构建全新知识布局。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知识图谱推进的自适应性学习趋向于学生主体性思考过程,挖掘当代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建立高校大学生碎片化学习下知识点分模块分区域分类型的知识多样化学习。
知识图谱推进的自适应性学习的优势在于以数字化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动化设计,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时效性与发展性。其一,时效性体现在思想政治的教学环节能多与某种现实中的具体示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最新发生的新闻头条,以图文示例的形式激发课堂的生动性、针对性与感染性。其二,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完善,在发展中推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和掌握智能化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素养,提高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辨别与确保不同文化价值观下思政教学的主流价值不发生偏差。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3]当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融入数智时代的必然结果。但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相互交融的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中西部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源紧缺、以信息技术更迭教师理念有待提升、多元思潮激荡学生发展亟须关切等现实困境。
(一)教育资源紧缺致使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学校举步维艰
“高校作为各种思潮和思想观点的重要交锋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4]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的变革加速我国教育革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但是,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源紧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难重重。
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存在资源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远赴偏远地区的教师呈递增状态,但仍不能满足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需要,这些地区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沿海一线二线城市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智能教学环节均面临严峻挑战。教育理念陈旧落后使得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教育者,面对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革新动机不强,教育观念滞后。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学校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紧缺的主要因素。管理体系存在的缺漏使得偏远地区领导者没有宏观性把控教育科学化、整体化发展。总之,人工智能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偏远地区学校资源环境呈现不平衡样态,偏远地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任重道远。
(二)信息技术更迭中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提升
人工智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的切入口,大数据的到来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带来巨大的信息实时化,也是大学生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人工智能的引入带来思想政治教学的全面升级和更新迭代,也是对许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新媒体融入高校课堂的教师素质的双重考验。
部分老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教学思维,不愿接触新事物。比如,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有的教师认为新事物未必有旧事物好,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人工智能融入高校会让学生抵触黑板教学迷恋网络数据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与发展中,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定位不清晰。他们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保留传统教育模式和守旧的思想。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有待提升,他们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新环境,自然在教育教学中会面临技术升级所带来的现实困境。
(三)多元思潮激荡中学生发展亟须关切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5]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生为本。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然而“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面对文化的多元化,时间和信息的碎片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学生的价值观面临偏差的风险,大学生思想发展亟须关切。
首先,高校大学生的知行分离。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准则,是高校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质要求。有些大学生常常有清晰的正确认知却很难具体规范到自己的行为,出现“知行不一”“知多行少”的现象。其次,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信仰危机。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网络文化传播的重要群体,但网络信息时常泥沙俱下、真伪混杂,在多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同时,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面临极大冲击与考验,善与恶、美与丑、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青年产生信仰危机。
三、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人工智能教育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所处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为了寻求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提升智慧化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知范式、推进人工智能驱动智慧学校建设等,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模式中,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较少,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具有单向性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太过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与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人工智能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吸引力的关键是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增强大学生观念的主体性。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唤醒需要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探寻学习的目的动机,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要能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能够自我主动学习,做到敢于创新,突破陈规的束缚。其次,构建大学生能力的主体性。能力的构建是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从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重要路径。大学生应当掌握服务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7]最后,唤醒大学生实践的主体性。好的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学生的思维模式应当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要我做”,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模式下的“我要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点燃大学生内心的实践之火,提高大学生实践的自身参与程度。主动参与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二)提升智慧化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趋势。”[8]线上线下的教育场景是智慧化教育的“实验室”,也是学习者学习的“虚拟教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智慧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新的教学形态、采取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教学关系。然而,目前智慧化教育场域存在着重技术应用轻情感温度的问题。我们需要反思这一系列问题,积极寻求应对策略。
首先,营造情感场域。人工智能教育不是单链条机械化的教育,而是双向性智慧化的教育。高校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重要场域,注重情感体验、营造情感场域是教育走向现代化道路的目的与要求。营造情感场域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把控。其一是建构舒适温暖的硬性场域。比如教学楼可多设多媒体教室、兴趣特长培养教室、智慧教室、学习自习专用教室等。其二是建构融合放松的软性场域。这里的场域包括心理构建、习惯构建、学习构建、信任构建在内的多重情感场域。其次,培育情感修养。教育者需要人文关怀和培养情感修养相结合,把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内化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认同,“自主去探寻问题的根源,使学生不断去求真、向善、臻美。” [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而是强调情感共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导向、情感认同。通过这种情感共鸣,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进而在智慧化教育场域实现共赢。最后,运用情感资源。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所特有的情感计算及技术模拟,通过AI情感设计翻转课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以师生情感问题为导向,通过智能情感设计及运算模拟营造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教育情景,多措并举来提升智慧化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
(三)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知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者,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塑造者。“无论是教育还是人的发展,都逐渐要求并呼唤一种内质性的生长。”[10]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养成和思想的升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力,更新教师思维理念与转换思政教育者的认知范式,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首先,教学方法从“灌输”转向“引领”。人工智能引入新技术的同时,教学方法也应当发展革新。比如,针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系统性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机械灌输传授很难真正做到理论内化,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11]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让大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其次,教学方式从“管理”转向“服务”。管理型教学特点是教师多为教学主体,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育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须从机械化管理逐步转变为多元化服务。最后,教学过程从“监督”转向“参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监督者”角色,教师也不应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课堂探究,体验整个教学环节。教育者的角色需要从监督者转向参与者,并尝试参与学生互动,以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育技术等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四)推进人工智能驱动智慧校园建设
随着电子设备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化发展,智慧校园逐渐打破手写板书模式,学校建设越来越趋向智能化发展与信息式服务。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能够优化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首先,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确保学校网络教室全覆盖,实现网络快速与稳定。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打造,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相互联动,鼓励和引导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可靠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其次,要引入数字化教育资源进校园,推动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学生作业等数字化,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数据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强化师资培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保障和支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任瑞.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与优化[J].中国报业,2024(2):120-121.
[2]赵翔.知识图谱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5):3-4+7.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68.
[4]刘丽敏,孙欣.新形势下统战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58-62.
[5]孟繁博.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与当代,2018(7):9-10.
[6]刘永,胡钦晓.论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0(2):37-42.
[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79-283.
[8]李姿雨,方凤玲.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的伦理风险隐忧及其规避[J].思想教育研究,2023(3):52-57.
[9]胡恒钊,文丽娟.研究生思政课“问题+课题+专题”链式教学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下旬刊),2023(36):106-109.
[10]王平,朱小蔓.建设情感文明: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担当[J].教育研究,2015 (12):12-19.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6-347.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教师专项“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SZZX23036)。
" "作者简介:左尚瑜(2000—),女,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志勇(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通信作者:胡恒钊(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