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说苏轼】碎璧蜂虿

2025-02-20王国刚

现代苏州 2025年1期
关键词:乐亭猛虎颜回

苏轼一生,文章无数,金句常见,三次所用,却是儿时10岁所作,“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庆历五年(1045),乡校三年;程氏夫人言传身教;出游宦学前,父亲苏洵多有引导,由此,苏轼在文字语言运用上已经具备一定功力,思辨渐深,文章遂成。

这天,在见识了外部自然风景,以及京城石昌言、张方平、张先等学界大佬、朝中鼎流人物风采后,“忆山送人”,苏洵茅塞顿开。

对自己,以前所写,均为废语,从新开始;于儿子,现在苏轼,注重实战,打开胸襟。

于是,命苏轼以“夏侯太初”为题,写篇论文。

太初者,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表弟夏侯玄,濯濯如春风拂柳,朗朗似秋日入怀,光明磊落。

听妻子说起,既然能为范滂,何不再读《世说新语》,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涉及,让苏轼从魏晋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其中《雅量》,共有故事四十二则,内容皆为宽广之胸怀、淡定之气度、优雅之涵养,修身正己之类。

关于夏侯太初,书中介绍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曾经靠在柱子上写字,当时,正下大雨,一声惊雷,击破了太初所靠柱子,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照样写字。

宾客和左右人却都已经东倒西歪,难以控制自己。

魏晋士人志存高远、淡泊宁静、宠辱不惊、虚怀若谷、视死如归之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此过程中,读书人气度渐成。

稍加构思,苏轼提笔,一泄胸意。

搜遍所有,惜乎!至今,文已多佚,仅留篇头“碎璧破釜;搏虎蜂虿”残言,却为金句。

人能够打碎价值千金宝玉,但在击破一口锅时却不能不发出惊叫声;可以与猛虎搏斗,但在被蜂蝎虿刺时却不得不改变脸色。

面对不同情境,情感和理智关系微妙,即使最为勇敢、坚定之人,在面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小事时,也可能因为情感波动失去常态。

情感可以超越理智,成为主导行为力量。

千金之璧只是身外之物,而锅碗瓢盆才是真正日常,缺之不可。

猛虎虽然凶狠,但是,人们往往因为对其具有足够了解、准备,保持充分冷静;小虫微不足道,却可能因为其突然出现和不可预测性,打人以措手不及、惊恐失常。

果然了得,年纪虽小,阅历不浅,夫人所言极是,“吃得仙草,吾儿在文章方面将有大成。”

苏轼心知,所有感悟,来自书写。

不停创作,过程中,融入生活,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都是人生经验、智慧来源,如水滔滔,汩汩而来,金句既得,受益终生。

熙宁十年(1077),正值壮年,42岁苏轼改知徐州,应密州继任孔宗翰要求,赠《颜乐亭诗》叙中,第二次用到“碎璧破釜、搏虎蜂虿”金句。

山东胶州太守孔宗翰有福,先期到颜回曾经居住地,一条简陋巷子,里面有一口井,保存至今,却是不属颜家长久。

宗翰功德,疏通整治,在井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命名“颜乐亭”。

从前,孔子用一箪饭、一瓢水来称赞颜回贤德,然而,韩愈却认为这是圣哲之人小事,为何如此?

古代,对人之观察,一定会从小事上进行判断,因为,大事容易伪装。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但是,谁又能知道一箪饭、一瓢水对于圣哲之人来说属于大事呢?

写下《颜乐亭诗》及叙赠宗翰,苏轼目的,纠正韩愈关于颜回没有为儒学作出真正有价值实际贡献之说法,并且,用以警诫自己。

元祐六年(1091)八月八日,为朝中赵君锡、贾易诬告,说苏轼在元丰八年(1085)五月一日在扬州一座寺庙墙壁上题诗,有对先帝驾崩感到欣喜庆幸意思。

苏轼愤怒,却非浅言以对,通过文章,将道理完整阐述。

于是,又有了著名篇章《黠鼠赋》,其间,第三次用到“碎璧破釜、搏虎蜂虿”金句,而且,又见提高、升华。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

我听说,人为万物之灵,最具智慧,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役使世界上所有东西加以统治,却被一只老鼠欺使。

有力地驳斥了小人挑事,体现了苏轼严密之逻辑思维能力和雄厚辩才。

苏轼心中,最是喜爱恩师欧阳修曾经在韩琦幕宾时所为,“夜得一士,旦即告知”,求贤若渴,不藏不掖。

做人,简约平易朴实,不做虚假文章,哪里还会有隐情不尽、不得已而勉强顺从情况呢?

猜你喜欢

乐亭猛虎颜回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刘扬画虎的探索与创新
有趣的乐亭话
颜回偷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Esoteric Grandioso K1X Gold Edition(金色限量版)
颜回之乐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王安石两首“众乐亭”诗考
简述乐亭大鼓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