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姑苏桥》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5-02-20姜锋
苏州是水的故乡,也是桥的王国,苏州古桥是江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姑苏桥》收录了胡忠勤拍摄的苏州地区的349座古桥,并对每座桥的基本特征、历史变迁、文化典故等进行了文字阐述与总结,充分展示了姑苏桥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韵。
对江南桥梁文化的一次回眸
作为一名老苏州,胡忠勤自2017年开始探访、拍摄苏州现存古桥,希望用文字和图片永恒记录下那些逐渐被人遗忘的古桥及其背后的历史人文,展示古桥风韵,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珍贵的古桥资源,传承古桥文化。他对苏州现存古桥的探访、拍摄,打卡、建档,是对吴地古桥现状的一次精心梳理,也是对江南桥梁文化的一次全面回眸,更是为苏州古桥保护性研究尽了一份力。
“我是一个在苏州出生、长大的苏州人。从小住在念珠街(现吉庆街),出门不远就要走过石岩桥(孙老桥)、歌薰桥,或者来远桥、万年桥,真所谓‘无桥不成行’。苏州的古桥与苏州文化、江南文化紧密结合,是苏州名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保存至今的古桥越来越少。”胡忠勤说,他既为故乡的小桥流水感到骄傲,又为日渐消失的古桥感到痛心。而在感叹唏嘘之余,他想让这些饱经历史沧桑,已成为文化、文物的古桥尽可能地为人所知、所爱、所惜,并由此得到一个妥善的归宿,最大可能地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
正是怀着这样的情结,2017年初,胡忠勤踏上了探访、拍摄苏州现存古桥之旅。6年多来,除了受疫情的影响,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在找桥、拍桥、写桥。“我一般是白天在外寻找探访、拍摄古桥,干的是体力活,当作是体育锻炼;晚上查阅资料,撰写文稿,干的是脑力活,当作是防止老年痴呆。”胡忠勤说,每当顺利探访、拍摄好一座古桥时,内心便会充满了喜悦,特别是有新发现的古桥时,成就感立刻爆棚。而当看到一些古桥被拆除,特别是面对古桥的残骸时,他往往会伤心不已。
拍摄古桥过程中曾几次遇险
不为人知的是,胡忠勤探访、拍摄古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几次遇险。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在平江路探访、拍摄至中午时分,也许是在3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太久了,我中暑了,差点昏厥过去,幸好在阴凉处躺了一段时间,缓过了神来。”胡忠勤说,还有一次,他去金庭镇探访、拍摄永泰桥时,得知桥孔内有一方石碑,上有铭刻,因急于拍摄,见永泰桥下河水不深,有的地方河床还裸露,就一手搭着河驳岸上的石栏杆,想顺着河驳岸慢慢下河。“谁知那栏杆没有‘长牢’,我重重地摔了下去,有整整2米多深。万幸的是,随我身体一起摔下去的石栏杆没有砸在我身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胡忠勤忍着手臂多处严重皮外挫伤的疼痛和浑身上下泥水的恶臭,坚持把这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石碑拍摄了下来,变成了珍贵的资料。而因为专注观察、拍摄,胡忠勤一不小心脚下踩空、仰面摔倒之事时有发生,但在他看来,这些虽然辛苦,却也充实。
因不愿敷衍了事、拼凑成章,每座桥胡忠勤均不止一次到现场探访、拍摄,并测量尺寸和经纬度定位,特别是对其中留有历史印痕、记忆的桥名、桥联、铭刻等进行重点摄录、仔细辨识,努力在文稿中杜绝硬伤,减少差错,并且积极纠误。“为了仔细辨识,有多少个夜晚,我在电脑前看白天摄录的桥名、桥联、铭刻等照片,看得眼睛都‘荡(突)’了出来,第二天早上还会发现写字台下面的地板上都是脱发。此外,我还多次请教朱九如老师和王晓芳、陈慧中等老师及有关同学。”胡忠勤说,如此认真,也小有成果:比如娄门下塘的傅文泾桥,有关资料上只表述“清康熙年间重建”。而他在探访、拍摄该桥时发现,其桥梁石北侧有雕刻桥名“傅墓泾桥”和铭刻“嘉庆壬申年八月吉日立”“里人重建”等字样,故他在文稿中表述为“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七年(1812)里人重建”。类似种种发现,多达几十处。
“全实美”成就“最美的书”
在胡忠勤看来,《姑苏桥》有着三个特点:“全”“实”“美”。
“全”,是指收集的古桥数量比较齐全。《姑苏桥》共录入了苏州城区目前现存的349座古桥。这些桥, 要么是始建年代不晚于清末或民国初期,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桥;要么是重建、重修后仍基本保持原貌或原构件的古桥;要么是旧貌虽改,但在历史上有一定名气的古桥;要么是因拆迁而移建别处并保存尚好的古桥。
“实”,是指内容比较实在。《姑苏桥》共分四个章节:一是园林名胜;二是大运河;三是古城水巷;四是乡村田野。每桥自成一篇,图文并茂,数幅图片全方位展示古桥现状和风貌。文字介绍包括古桥所在位置,建、修年代,基本数据,形制特点,相关典故及人文故事,以及目前状况和探访、拍摄有感等等。每桥还附诗一首,均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张建林所作,诗情与桥韵共鸣。
“美”,是指内容和形式结合完美。从拍摄角度来说,胡忠勤注重了桥韵全貌的展示和局部细节的特写相结合;从装帧角度来讲,古吴轩出版社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李璇精心设计,从外形到内页均采用了大量苏州元素,并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内容时,我就想要把它做成‘一块桥石’,以呼应苏州古桥给人的古朴厚重的感觉。但实物要做到厚而不重,既有石头的外形,又要保证读者翻阅起来轻松舒适、便于拿取。因此在纸张的选择上,经过反复讨论和比对,我们最终采用了表面粗糙的轻型艺术纸,既保证触感上有磨砂质感,与整本书‘块桥石’的调性相符,又不沉重。”李璇说,通过和胡忠勤的实地探访,他们决定书籍整体外观采用虎丘区浒墅关镇众缘桥上的石纹。
众缘桥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虽然桥的规模不大,但工艺精巧,且保存良好。该桥的桥基由花岗石及青石垒砌而成,桥面则由一整块武康石构成,这在苏州地区的桥梁中十分罕见。而作为苏州古桥建造时使用的代表性石材,武康石表面有非常多的孔隙,且颜色呈非常漂亮的紫褐色。由于设计书籍时正值盛夏,桥体比较干燥,为了能更好地呈现桥石的颜色与质感,李璇在桥上洒水、喷水,等待水渗进石头里才开始拍摄。通过在4米长的桥面上反复对比、采样,李璇最终挑选出书籍现在呈现的纹理。